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依据 | 第14-16页 |
·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现实依据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第19-32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 | 第19-22页 |
·承认自然对于人的客观优先性 | 第19-21页 |
·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 | 第21-22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观 | 第22-25页 |
·自然生产力理论 | 第22-24页 |
·经济循环论 | 第24-25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 | 第25-29页 |
·生态人口论 | 第26-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生态共产主义 | 第28-29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观 | 第29-32页 |
·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 | 第29-30页 |
·人与自然的“和解”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 第32-40页 |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32-34页 |
·植树造林,造福后代 | 第32-33页 |
·提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 第33-34页 |
·加强生态环境的法制和制度建设 | 第34页 |
·“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34-37页 |
·继续推进绿化事业,突出保护西部环境的重要性 | 第34-35页 |
·将生态良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 | 第35-36页 |
·多策并举,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 第36-37页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第37-40页 |
·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 第37-38页 |
·继承与创新方法、思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第38页 |
·将生态文明置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视角下对中国生态问题的认识 | 第40-50页 |
·对中国生态问题现状的认识 | 第40-44页 |
·看不见的污染 | 第40-41页 |
·江河湖海在叹息 | 第41-42页 |
·大地在哭泣 | 第42-43页 |
·野生生物在哀鸣 | 第43-44页 |
·对中国生态问题根源的认识 | 第44-50页 |
·发展思想的偏差 | 第44-45页 |
·人口的压力 | 第45页 |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 第45-46页 |
·扭曲的城市化进程 | 第46-47页 |
·不合理的消费 | 第47-48页 |
·生态保护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 第50-59页 |
·指导科学执政 | 第50-53页 |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政绩观 | 第50-51页 |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 第51-53页 |
·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保障 | 第53页 |
·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53-55页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54页 |
·倡导绿色消费 | 第54-55页 |
·建设试点工程 | 第55页 |
·指明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55-59页 |
·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 第56-57页 |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 第57页 |
·强化生态文明实践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