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水力学论文--波浪水力学论文

造波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概述第12-15页
   ·数值造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第15-18页
   ·国内外典型水池造波系统的一般描述第18-20页
   ·水池造波机控制系统的技术现状第20-23页
   ·主动吸收造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第23-25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2章 数值水池造波方法第27-52页
   ·引言第27页
   ·速度边界造波与二阶 Stokes 波的模拟第27-31页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第27-29页
     ·二阶 Stokes 波模拟算例第29-31页
   ·质量源造波与孤立波的模拟第31-35页
     ·源项存在时的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第31-32页
     ·孤立波造波源强的表达第32-33页
     ·孤立波模拟算例第33-35页
   ·粘性数值造波波浪衰减规律分析第35-36页
   ·基于高阶边界元的数值造波模型的建立第36-46页
     ·高阶边界元数值造波的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第36-38页
     ·自由面时间步进方法第38-40页
     ·边界积分方程的求解第40页
     ·流场变量与边界的离散方法第40-43页
     ·边界元上积分的计算第43-44页
     ·角点相容性的处理以及自由面初始值的给定第44-45页
     ·自由波面时间步进流程第45页
     ·造波模型计算精度的校核第45-46页
   ·基于高阶边界元的聚焦波模拟第46-50页
     ·聚焦波生成的基本原理第46-47页
     ·聚焦波模拟算例第47-50页
   ·各数值造波模型的适用范围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多向造波系统第52-71页
   ·引言第52-53页
   ·多向造波系统的结构形式第53页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与技术特点第53-58页
     ·伺服控制器第55-56页
     ·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第56-58页
   ·多向造波机的控制过程及软件第58-69页
     ·SERCOS 协议第58-63页
     ·底层控制第63-64页
     ·伺服控制器中的插补算法第64-67页
     ·控制软件第67-69页
   ·多板同步造波测试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4章 水池造波的实现第71-95页
   ·引言第71页
   ·正向造波的实现第71-75页
     ·用于实际造波的波谱形式第71-72页
     ·造波板行程数据的生成方法第72-73页
     ·频谱分析与实测频谱的修正第73-74页
     ·白噪声不规则波谱的模拟结果第74-75页
   ·斜向造波的实现第75-80页
     ·斜向规则波造波数据的生成方法第75-77页
     ·斜向规则波模拟结果第77-79页
     ·斜向不规则波的模拟第79-80页
   ·三维波的实现第80-94页
     ·三维波造波数据的生成方法第80-81页
     ·方向谱的测量与分析第81-85页
     ·三维波水池模拟结果第85-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主动吸收造波原理第95-104页
   ·引言第95页
   ·“时域控制方程”方法与“频域滤波器”方法的基本原理第95-101页
   ·基于 S 面控制器的主动吸收造波第101-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主动吸收造波数值仿真研究与试验验证第104-131页
   ·引言第104页
   ·主动吸收造波数值仿真第104-112页
     ·主动吸收造波数值水池的建立第104-105页
     ·“时域控制方程”主动吸收造波数值仿真第105-109页
     ·“S 面控制器”主动吸收造波数值仿真第109-112页
   ·主动吸收造波原理样机系统第112-116页
     ·波浪水槽及试验布置第112-113页
     ·造波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第113页
     ·主动吸收造波软件的编写第113-116页
   ·主动吸收造波水槽试验第116-130页
     ·规则波主动吸收造波试验与结果分析第116-122页
     ·不规则波主动吸收造波试验第122-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结论第131-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微相分离结构防污涂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配气机构激励源特性及振动和噪声的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