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 ·Willis环简述 | 第13-15页 |
| ·脑动脉瘤 | 第15-16页 |
| ·脑动脉瘤的检测与治疗 | 第16-17页 |
| ·颈动脉-眼动脉瘤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8-25页 |
| 第二章 Willis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重建 | 第25-43页 |
| ·基于Simpleware软件的Willis环模型的三维重建 | 第26-30页 |
| ·基于医学影像建模的算法开发 | 第30-41页 |
| ·图像处理 | 第30-33页 |
|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 ·基于连续堆砌方式的三维重构 | 第34-38页 |
| ·复杂分叉血管模型的重建 | 第38-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个性化Willis环体外模型的制作 | 第43-61页 |
| ·Willis环模板的制作 | 第43-46页 |
| ·基于Simpleware软件的模板截面获取 | 第44页 |
| ·基于MATLAB图像处理 | 第44页 |
| ·基于作图软件CorelDRAW的图像加工 | 第44-46页 |
| ·模板加工及保存 | 第46页 |
| ·Willis环实体骨架的制作 | 第46-51页 |
| ·透明硅橡胶体模的制作 | 第51-56页 |
| ·硅橡胶体模的制作流程 | 第51-52页 |
| ·骨架模型的移除 | 第52-55页 |
| ·透明硅橡胶Willis环体模 | 第55-56页 |
| ·瘤变Willis环体外模型的制作 | 第56-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实验台的搭建以及实验方法探究 | 第61-81页 |
| ·实验台的搭建以及装置简介 | 第61-63页 |
| ·参数测试实验--植入U型管的仿生体模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实验 | 第63-72页 |
| ·实验控制 | 第63-65页 |
| ·压力监控系统的测试 | 第65-67页 |
| ·速度测量系统的测试 | 第67-69页 |
| ·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69-72页 |
| ·Willis环流动特性测试实验台的扩展 | 第72-79页 |
| ·实验装置的改进 | 第72-75页 |
| ·Willis环模型及入出口连接的改进 | 第75-77页 |
| ·示踪粒子的改进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基于个性化Willis环体外实验 | 第81-107页 |
| ·溶液传输实验 | 第82页 |
| ·流动可视化实验的参数设定 | 第82-8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3-100页 |
| ·Willis环内溶液传输特性 | 第83-86页 |
| ·Willis环内的流动特性 | 第86-100页 |
| ·部分动脉局部浓度分布 | 第86-90页 |
| ·管道内局部速度分布 | 第90-91页 |
| ·后交通动脉速度分析 | 第91-93页 |
| ·Willis环结构可视化 | 第93-95页 |
| ·Willis环内速度及流量分布 | 第95-99页 |
| ·出口流速分布及对比 | 第99-100页 |
| ·基于Fluent软件的数值模拟 | 第100-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 ·总结 | 第107-108页 |
|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附录Ⅰ 生物组织形态获取方法之石蜡切片的制作流程 | 第115-118页 |
| 附录Ⅱ 在体血管观测方法 | 第118-124页 |
| Ⅱ.1 背部视窗支架的设计 | 第118-119页 |
| Ⅱ.2 老鼠背部视窗的在体实验 | 第119-122页 |
| Ⅱ.3 大鼠背部微循环血管网的拍摄 | 第122-124页 |
| 附录Ⅲ 体外仿生物超声体模的制作及温度场测试方法 | 第124-128页 |
| Ⅲ.1 仿生物超声体模的制作 | 第124-126页 |
| Ⅲ.2 温度场测试方法 | 第126-128页 |
| 附录Ⅳ 流动可视化-示踪粒子的选择 | 第128-131页 |
| 附录Ⅴ 流动实验中注射泵的使用方法 | 第131-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