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縮略名词及重要蛋白注释表 | 第10-11页 |
| 1 前言 | 第11-21页 |
| ·砷和砷污染 | 第11-12页 |
| ·砷和砷的化合物 | 第11页 |
| ·砷的用途及其毒性 | 第11-12页 |
| ·砷污染现状 | 第12页 |
| ·微生物对砷的代谢作用 | 第12-18页 |
| ·微生物的As(Ⅲ)氧化 | 第13-15页 |
| ·细胞质As(Ⅴ)还原 | 第15-16页 |
| ·呼吸性As(Ⅴ)还原 | 第16-17页 |
| ·As(Ⅲ)甲基化 | 第17页 |
| ·微生物砷磷共代谢 | 第17-18页 |
| ·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8页 |
| ·实验菌株及质粒 | 第21-23页 |
| ·引物 | 第23-24页 |
| ·培养基、试剂和抗生素 | 第24-26页 |
| ·周质砷结合蛋白基因aioX的敲除与互补 | 第26-30页 |
| ·周质砷结合蛋白基因aioX的敲除 | 第26-28页 |
| ·突变株SY8ΔaioX突变基因的互补 | 第28-30页 |
| ·砷氧化相关蛋白基因aioS的敲除 | 第30-31页 |
| ·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0页 |
| ·敲除菌株的验证 | 第30-31页 |
| ·SY8野生株、aioX突变株及互补株生长与砷氧化表型测定 | 第31-32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1页 |
| ·As(Ⅲ)氧化表型的测定 | 第31-32页 |
| ·酵母双杂交法验证砷氧化相关调控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2-34页 |
|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第32页 |
| ·小范围的酵母转化 | 第32-34页 |
| ·GST-Pull Down法验证AioX与AioS蛋白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5页 |
| ·目的蛋白的表达和检测 | 第35页 |
| ·密度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的验证 | 第35-36页 |
| ·SY8菌株中大质粒的检测 | 第36-38页 |
| ·样品制备 | 第36-37页 |
| ·脉冲电泳 | 第37页 |
| ·脉冲电泳方案 | 第37-3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5页 |
| ·菌株SY8基因组分析 | 第38-42页 |
| ·菌株SY8基因组基本信息 | 第38-39页 |
| ·菌株SY8砷氧化基因簇研究 | 第39-42页 |
| ·突变株SY8ΔaioX研究 | 第42-46页 |
| ·突变株SY8ΔaioX的验证 | 第42-45页 |
| ·突变株SY8ΔaioX及互补菌株砷氧化表型分析 | 第45-46页 |
| · | 第46-48页 |
| ·aioS基因突变株验证 | 第46-47页 |
| ·aioS基因突变株砷氧化表型分析 | 第47-48页 |
| ·砷氧化相关蛋白相互作用 | 第48-51页 |
| ·酵母双杂交显示AioX与AioS、AioS与AioR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 第48-50页 |
| ·GST-Pull Down蛋白表达情况 | 第50-51页 |
| ·密度感应现象验证 | 第51-52页 |
| ·密度感应现象概述 | 第51-52页 |
| ·菌株SY8中大质粒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附录 | 第65-67页 |
|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