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紫荆概述 | 第12页 |
·紫荆的地理分布 | 第12页 |
·紫荆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紫荆病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轮枝菌属(Verticillium spp.)真菌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真菌 rDNA-ITS 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林木对 Verticillium spp.的抗感病种类 | 第16-18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紫荆黄萎病病原的病害调查及症状描述 | 第19-24页 |
·材料 | 第19页 |
·调查地点 | 第19页 |
·用品与仪器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样品采集 | 第19页 |
·田间病害调查 | 第19页 |
·发病症状观察 | 第19-20页 |
·制作发病组织切片 | 第20页 |
·显微镜观察 | 第20页 |
·解剖镜观察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田间调查结果 | 第21页 |
·病害症状特点 | 第21-22页 |
·病害组织切片特点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 第24-30页 |
·材料 | 第24页 |
·分离样品 | 第24页 |
·接种材料 | 第24页 |
·接种菌株 | 第2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病原菌分离 | 第24-25页 |
·病原菌的单孢纯化 | 第25页 |
·分生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25页 |
·病原菌菌种的保藏 | 第25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病原菌分离 | 第26-27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27-28页 |
·离体接种测定结果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紫荆黄萎病病原鉴定 | 第30-35页 |
·材料 | 第30页 |
·鉴定菌株 | 第30页 |
·用品与仪器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0-31页 |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页 |
·菌株 rDNA-ITS 区扩增和测序 | 第31-32页 |
·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病原物分离及形态特征鉴定 | 第32-33页 |
·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寄主范围测定 | 第35-42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不同培养基对 CC001 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 pH 对 CC001 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 C 源对 CC001 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 N 源对 CC001 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页 |
·寄主范围测定的供试植物 | 第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培养基制作 | 第36页 |
·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36-37页 |
·寄主范围测定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CC001 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 第37-40页 |
·CC001 寄主范围测定 | 第40-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