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第14-21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8-21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页 |
(四) 本文结构与创新 | 第22-24页 |
1. 本文框架结构 | 第22-23页 |
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一、生态文化旅游与政府行为理论阐释 | 第24-34页 |
(一) 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24-28页 |
1. 生态文化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 第24-25页 |
2. 生态文化旅游的特点 | 第25页 |
3. 生态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二) 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28-34页 |
1. 政府行为的内涵 | 第28-29页 |
2. 政府行为的特征 | 第29-30页 |
3. 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与政府行为的关联性解读 | 第34-46页 |
(一) 鄂西圈概况 | 第34-35页 |
(二) 鄂西圈SWOT分析 | 第35-40页 |
1. 优势(Strength)分析 | 第36-38页 |
2.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38-39页 |
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第39页 |
4. 威胁(Threat)分析 | 第39-40页 |
(三) 政府主导鄂西圈建设的必然性 | 第40-43页 |
1. 生态文化旅游业的自身特点 | 第40-42页 |
2. 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普遍性 | 第42-43页 |
3. 我国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 | 第43页 |
(四) 构建鄂西圈的战略意义 | 第43-46页 |
1. 构建鄂西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 | 第43-44页 |
2. 构建鄂西圈,是实现开放先导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 第44页 |
3. 构建鄂西圈,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举措 | 第44-45页 |
4. 构建鄂西圈,是完善湖北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 | 第45-46页 |
三、鄂西圈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审视 | 第46-56页 |
(一) 绩效检视 | 第46-50页 |
1. 组织建设初显成效,规划体系基本成形 | 第46页 |
2. 交通网络初具规模,运输能力显著改善 | 第46-48页 |
3. 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生态质量有所提高 | 第48页 |
4. 投资平台初见规模,项目建设成果显赫 | 第48-50页 |
5. 防腐反腐觉悟增强,防控框架初步形成 | 第50页 |
(二) 现实困境 | 第50-52页 |
1. 资源整合不够,分割问题突出 | 第50页 |
2. 开发方式粗放,生态破坏严重 | 第50-51页 |
3. 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方式失当 | 第51页 |
4. 政府监管不力,部分官员寻租 | 第51-52页 |
5. 营销体系欠妥,市场运作遇阻 | 第52页 |
(三) 鄂西圈建设中影响政府行为的因素 | 第52-56页 |
1. 圈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旅游业的发展规模 | 第52-53页 |
2. 鄂西圈开发建设中的相关利益群体 | 第53-54页 |
3. 政府的寻租行为 | 第54页 |
4. 政府官员的企业家能力 | 第54页 |
5.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 | 第54-56页 |
四、鄂西圈建设中政府行为优化对策探讨 | 第56-71页 |
(一) 更新相关行为理念,实现旅游科学发展 | 第56-57页 |
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观 | 第56页 |
2. 倡导统筹兼顾的整体观 | 第56-57页 |
3. 培育与时俱进的低碳观 | 第57页 |
(二) 加快角色转变步伐,实施政府有限主导 | 第57-59页 |
1. 规划把关:宏观把握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方向 | 第58页 |
2. 规范管理:积极营造文明有序的产业环境 | 第58页 |
3. 政策引导:不断壮大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模 | 第58-59页 |
(三) 加强圈域统筹联动,促进旅游一体发展 | 第59-61页 |
1. 加强区域合作 | 第59-60页 |
2. 促进产业整合 | 第60-61页 |
(四)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累后续发展资本 | 第61-62页 |
1. 加强旅游税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 第61-62页 |
2. 拓宽资金进圈渠道,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 第62页 |
(五) 大力增加旅游投入,搞好圈内各项建设 | 第62-64页 |
1. 增加设施投入:夯实生态文化旅游硬件基础 | 第63页 |
2. 增加科研投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软件环境 | 第63-64页 |
(六) 建立公共营销体系,营造圈域发展氛围 | 第64-66页 |
1. 新闻公关:塑造圈域整体完美形象 | 第64页 |
2. 广告宣传: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 | 第64-65页 |
3. 节庆营销:紧抓旅游黄金增长点 | 第65页 |
4. 网络营销:提高旅游信息转播效率 | 第65-66页 |
(七) 加强政府公共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 第66-68页 |
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法规及规章 | 第66页 |
2. 增强执法效度:实施部门联合执法 | 第66-67页 |
3. 提高维权意识:健全旅游者维权机制 | 第67页 |
4. 把握市场动态:建立秩序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68页 |
(八) 加强危机控制管理,力保圈域稳定发展 | 第68-71页 |
1. 培养危机意识,构建决策层面的科学管理理念 | 第68-69页 |
2.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减小并消除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69-70页 |
3. 加强合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全民参与的社会战略 | 第70页 |
4. 做好危机善后工作,强化应对危机能力 | 第70-71页 |
五、结语 | 第71-72页 |
(一) 本文主要贡献 | 第71页 |
(二) 本文研究不足 | 第71页 |
(三)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