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疏水衍生物水悬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海藻酸疏水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海藻酸的物化性质 | 第10-13页 |
| ·海藻酸的疏水改性 | 第13-15页 |
| ·海藻酸及其疏水衍生物制备胶囊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基于微乳模板制备纳米胶囊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8-22页 |
| ·微乳和纳米胶囊的定义及特点 | 第18-19页 |
| ·微乳液的形成 | 第19页 |
| ·基于微乳模板制备纳米胶囊的工艺 | 第19-2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海藻酸辛酰胺的合成及其性能 | 第24-35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25页 |
| ·海藻酸辛酰胺的合成 | 第25-26页 |
| ·海藻酸辛酰胺的表征 | 第26页 |
| ·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 ·海藻酸辛酰胺的合成机理 | 第27-28页 |
| ·海藻酸分子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 ·海藻酸辛酰胺结构表征 | 第29-30页 |
| ·海藻酸辛酰胺接枝率测定 | 第30-31页 |
| ·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 ·荧光表征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纳米胶囊Ⅰ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5-47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6页 |
| ·微乳的制备 | 第36页 |
| ·功夫菊酯微/纳胶囊Ⅰ的制备 | 第36页 |
| ·粒径分析 | 第36-37页 |
| ·外观形貌 | 第37页 |
|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第37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37-39页 |
| ·释放实验 | 第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功夫菊酯微乳剂配方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纳米胶囊的制备 | 第40-41页 |
| ·乳化剂用量对胶囊粒径的影响 | 第41页 |
| ·不同海藻酸辛酰胺、氯化钙用量对胶囊粒径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外观形貌 | 第42-43页 |
| ·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43页 |
| ·水悬纳米胶囊稳定性 | 第43-45页 |
| ·功夫菊酯释放试验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纳米胶囊Ⅱ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47-56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7-48页 |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 ·功夫菊酯微乳的制备 | 第48页 |
| ·功夫菊酯微/纳胶囊Ⅱ的制备 | 第48页 |
| ·粒径分析 | 第48-49页 |
| ·外观形貌 | 第49页 |
|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第49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49页 |
| ·释放实验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纳米胶囊的制备 | 第50页 |
| ·两种乳化剂配比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外观形貌及粒径分析 | 第52页 |
| ·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52页 |
| ·水悬纳米胶囊稳定性 | 第52-54页 |
| ·功夫菊酯释放试验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