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同窗之谊——与南洋公学温籍旧友之间的交游 | 第12-24页 |
1、与林同庄的交游 | 第12-16页 |
·人物传略 | 第12-13页 |
·交游史实 | 第13-15页 |
·交游意义 | 第15-16页 |
2、与郭奇远的交游 | 第16-20页 |
·人物传略 | 第16页 |
·交游史实 | 第16-18页 |
·交游意义 | 第18-20页 |
3、与项骧的交游 | 第20-24页 |
·人物传略 | 第20-21页 |
·交游史实 | 第21-22页 |
·交游意义 | 第22-24页 |
二、君子之交——与温州地方名士的交游 | 第24-42页 |
1、与吴璧华的交游 | 第24-27页 |
·人物传略 | 第24-25页 |
·交游史实 | 第25-26页 |
·交游意义 | 第26-27页 |
2、与周孟由及其兄弟的交游 | 第27-31页 |
·人物传略 | 第27-28页 |
·交游史实 | 第28-30页 |
·交游意义 | 第30-31页 |
3、与刘景晨的交游 | 第31-34页 |
·人物传略 | 第31-32页 |
·交游史实 | 第32-33页 |
·交游意义 | 第33-34页 |
4、与方介堪等其它温州地方名士的交游 | 第34-42页 |
三、弥陀声中——与温州佛学界诸子的交游 | 第42-58页 |
1、与寂山法师的交游 | 第42-46页 |
·人物传略 | 第42页 |
·交游史实 | 第42-45页 |
·交游意义 | 第45-46页 |
2、与印西法师的交游 | 第46-49页 |
·人物传略 | 第46页 |
·交游史实 | 第46-48页 |
·交游意义 | 第48-49页 |
3、与芝峰法师的交游 | 第49-51页 |
·人物传略 | 第49页 |
·交游史实 | 第49-50页 |
·交游意义 | 第50-51页 |
4、与因弘等其他法师的交游 | 第51-58页 |
四、亦师亦友——在温时与旧时学生的交游 | 第58-80页 |
1、与丰子恺的交游 | 第58-61页 |
·人物传略 | 第58-59页 |
·交游史实 | 第59-60页 |
·交游意义 | 第60-61页 |
2、与刘质平的交游 | 第61-65页 |
·人物传略 | 第61-62页 |
·交游史实 | 第62-64页 |
·交游意义 | 第64-65页 |
3、与李鸿梁的交游 | 第65-67页 |
·人物传略 | 第65-66页 |
·交游史实 | 第66-67页 |
·交游意义 | 第67页 |
4、与吴梦非的交游 | 第67-71页 |
·人物传略 | 第67-68页 |
·交游史实 | 第68-70页 |
·交游意义 | 第70-71页 |
5、与郭志闳等其它在家学生的交游 | 第71-80页 |
余论 民国知识分子宗教情结的历史延续及其交游选择略论 | 第80-90页 |
1、渐变中的延续:晚清佛流与民国知识分子宗教情结的历史延续 | 第81-83页 |
2、修身与启蒙:民国知识分子与佛教精英结合的诠释一种 | 第83-86页 |
3、缘类与有义: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下的交游选择略论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