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本文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实践 | 第21-29页 |
·阿拉善盟基本概况 | 第21-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页 |
·社会经济和人口概况 | 第21-22页 |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背景 | 第22-24页 |
·生态环境恶化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3-24页 |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 | 第24-29页 |
·主要政策措施 | 第24-25页 |
·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情况 | 第25-26页 |
·生态移民产业选择 | 第26-27页 |
·迁出、迁入区建设情况 | 第27-29页 |
第3章 生态移民效益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9页 |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第29-32页 |
·层次分析法的文献综述 | 第29-30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 第30-32页 |
·生态移民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2-33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3页 |
·可比性原则 | 第33页 |
·导向性原则 | 第33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页 |
·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6页 |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4页 |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4页 |
·文化和心理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4页 |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4-35页 |
·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35-36页 |
·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 | 第36-39页 |
·问卷设计 | 第36-37页 |
·抽样调查 | 第37-39页 |
第4章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效益描述性分析评价 | 第39-53页 |
·经济效益描述性评价 | 第39-44页 |
·基础设施 | 第39-41页 |
·生产条件 | 第41-43页 |
·生活条件 | 第43-44页 |
·社会效益描述性评价 | 第44-47页 |
·社会保障 | 第44-46页 |
·就业机会 | 第46页 |
·与同村居民收入差距 | 第46-47页 |
·文化和心理效益描述性评价 | 第47-50页 |
·民族文化变迁程度 | 第47-48页 |
·社会交往活动 | 第48-49页 |
·移民心理承受能力 | 第49页 |
·移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 第49-50页 |
·生态效益描述性评价 | 第50-51页 |
·生态移民效益描述性分析评价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 第53-66页 |
·生态移民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第53-59页 |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第53-54页 |
·计算各层权重 | 第54-59页 |
·生态移民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值计算 | 第59-66页 |
·各指标赋值方法 | 第59-60页 |
·指标打分汇总 | 第60-61页 |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值计算及分析评价 | 第61-66页 |
第6章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效益评价结论及后续政策建议 | 第66-72页 |
·阿拉善盟生态移民工程效益评价结论 | 第66-68页 |
·进一步提高生态移民效益的后续政策建议 | 第68-72页 |
·继续完善移民区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 第68-69页 |
·加强移民转产择业培训、扶持力度,提高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生产方式 | 第69页 |
·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鼓励移民从事二、三产业 | 第69-70页 |
·提高移民搬迁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 | 第70页 |
·加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农业 | 第70页 |
·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