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信号完整性技术概述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 | 第8-9页 |
| ·SI 仿真软件的概述 | 第9-11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DDR SDRAM 简介 | 第13-23页 |
| ·DDR 原理特性 | 第13-14页 |
| ·工作原理 | 第13页 |
| ·性能特点 | 第13页 |
| ·DDR3 优势 | 第13-14页 |
| ·DDR3 拓扑结构 | 第14-19页 |
| ·拓扑分类 | 第14-17页 |
| ·布线模型 | 第17-18页 |
| ·DDR 互连通路拓扑 | 第18-19页 |
| ·DDR 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 第19-21页 |
| ·DDR3 时序与 SI 问题 | 第19-20页 |
| ·DDR3 总线信号完整性测试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PDA 算法的实现 | 第23-41页 |
| ·眼图原理 | 第23-25页 |
| ·眼图轮廓线分析 | 第23-24页 |
| ·眼图参数 | 第24-25页 |
| ·PDA 算法 | 第25-36页 |
| ·叠加法 | 第26-29页 |
| ·最坏眼图的计算 | 第29-33页 |
| ·最坏位模式 | 第33-35页 |
| ·算法原理与过程实现 | 第35-36页 |
| ·计算结果 | 第36-39页 |
| ·RDIMM 计算结果 | 第36-37页 |
| ·UDIMM 计算结果 | 第37页 |
| ·DQ Read 计算结果 | 第37页 |
| ·DQ Write 计算结果 | 第37-39页 |
| ·误码率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PDA 算法最优验证 | 第41-55页 |
| ·MMDAT 算法 | 第41-43页 |
| ·实现方法 | 第41页 |
| ·结果对比 | 第41-43页 |
| ·伪随机码预测 | 第43-45页 |
| ·实现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对比 | 第44-45页 |
| ·01 时钟码预测 | 第45-46页 |
| ·实现方法 | 第45页 |
| ·结果对比 | 第45-46页 |
| ·HyperLynx 验证 | 第46-48页 |
| ·实现方法 | 第46页 |
| ·仿真结果 | 第46-48页 |
| ·HSPICE 验证 | 第48-54页 |
| ·实现方法 | 第48-52页 |
| ·结果对比 | 第52-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PDA 软件设计与测试 | 第55-65页 |
| ·各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55-58页 |
| ·各模块功能介绍 | 第55-56页 |
| ·原理图 | 第56页 |
| ·软件优缺点分析 | 第56-58页 |
| ·软件 I/O 参数说明 | 第58页 |
| ·软件界面介绍 | 第58-63页 |
| ·主界面介绍 | 第58-59页 |
| ·CMD UDIMM 关键字输入界面 | 第59-60页 |
| ·CMD RDIMM 关键字输入界面 | 第60-61页 |
| ·DQ 的 Read 和 Write 关键字输入界面 | 第61页 |
| ·批处理界面 | 第61-62页 |
| ·运行结果界面 | 第62-63页 |
| ·PDA 软件测试 | 第63-64页 |
| ·系统测试 | 第63页 |
| ·模块测试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