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用抑制人体蠕形螨的中草药筛选、作用机理研究及功效检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人体蠕形螨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人体蠕形螨致病 | 第11-13页 |
·人体蠕形螨致病机制 | 第11-12页 |
·人体蠕形螨与皮肤病 | 第12-13页 |
·感染人群分布 | 第13-14页 |
·抑螨化妆品市场现状 | 第14-15页 |
·抑螨添加剂市场现状 | 第15-16页 |
·抑螨化妆品功效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立题的背景、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立题背景 | 第17-18页 |
·立题意义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抑制人体蠕形螨活性物质初步稳定性检测 | 第21-29页 |
·引言 | 第21页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21-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主要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中草药提取液的制备 | 第23页 |
·中草药提取液稳定性检测 | 第23-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抑制人体蠕形螨活性物质的安全性检测 | 第29-37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设备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RBC 溶血实验测定中草药提取液刺激性 | 第30-32页 |
·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法测定抗敏功效 | 第32-34页 |
·改良 RBC 溶血实验测定抗刺激效功效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17 种中草药提取液刺激性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17 种中草药提取液抗敏功效的测定结果 | 第35页 |
·17 种中草药提取液抗刺激功效的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抑制人体蠕形螨活性物质功效性检测 | 第37-56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设备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5页 |
·替代实验的相关性验证 | 第38-39页 |
·几丁质酶抑制活性的检测 | 第39-43页 |
·对 4 种皮肤菌的抑制作用检测 | 第43-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替代实验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透明圈法测定中草药抑制几丁质酶活性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化学法测定中草药抑制几丁质酶活性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牛津杯法测定中草药抑制皮肤菌的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大黄粗提物中抑螨活性物质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 第56-68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主要设备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大黄中蒽醌类物质的 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7-58页 |
·大黄水提液中蒽醌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58-59页 |
·五种蒽醌类物质对照品的抑制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 第59页 |
·五种蒽醌类物质对照品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大黄中蒽醌类物质的 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9-63页 |
·大黄水提液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检测 | 第63-64页 |
·蒽醌类物质对照品的几丁质酶活性检测 | 第64-65页 |
·蒽醌类物质对照品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大黄粗提物抑螨途径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68-83页 |
·引言 | 第68页 |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68-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主要设备 | 第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6页 |
·皮脂分泌的抑制功效评价 | 第69-72页 |
·T 淋巴细胞增殖-Alamer 蓝淋转化实验 | 第72-75页 |
·体外抑螨试验 | 第75-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1页 |
·皮脂分泌的抑制功效评价 | 第76-78页 |
·T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 第78-80页 |
·体外抑螨试验 | 第80-81页 |
·本章小节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