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21页 |
·侵染性病害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9-11页 |
·果蔬采后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 第11-13页 |
·植物源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果蔬采后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桃、李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果实 | 第22页 |
·菌种 | 第22页 |
·药品及材料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实验内容 | 第23-27页 |
·桃、李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侵染性病害防治措施研究 | 第24-26页 |
·非侵染性病害防治措施研究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7-28页 |
·植物源防腐剂制备 | 第28-29页 |
·抑菌物质筛选实验 | 第29-30页 |
·样品制备及指标的测定 | 第30-33页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桃、李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34-56页 |
·桃、李果实病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回接 | 第34-35页 |
·桃、李果实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 第35-54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35-41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和 PCR 扩增 | 第41页 |
·ITS 区 r DNA 同源性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41-47页 |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 第47-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桃、李果实采后侵染性病害的控制 | 第56-135页 |
·不同食品防腐剂及其与生物拮抗菌的复配效果研究 | 第56-72页 |
·不同食品防腐剂对桃、李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体外效果研究 | 第56-57页 |
·不同食品防腐剂对桃果实褐腐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第57-66页 |
·食品防腐剂与生物拮抗菌复配对桃果实褐腐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第66-72页 |
·抗坏血酸及其与生物拮抗菌的复配效果研究 | 第72-90页 |
·抗坏血酸对桃、李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体外效果研究 | 第72-73页 |
·抗坏血酸与生物拮抗菌复配对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第73-90页 |
·不同植物源提取物及其复配组合的作用效果研究 | 第90-135页 |
·不同植物源提取物对桃、李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体外效果研究 | 第90-99页 |
·不同植物源提取物对大久保桃果实褐腐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第99-104页 |
·植物源提取物 D1 对 15#桃果实褐腐病菌防治效果的浓度效应分析 | 第104-113页 |
·植物源提取物 C2 对 15#桃果实褐腐病菌防治效果的浓度效应分析 | 第113-125页 |
·植物源提取物复方组合对北京 24#桃果实褐腐病菌的防治效果研究 | 第125-135页 |
第五章 不同调控因子对桃、李果实的贮藏效果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35-224页 |
·温度与成熟度对李果实采后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35-150页 |
·两种温度下黑琥珀李果实品质及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135-141页 |
·采收成熟度对安哥诺李果实品质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41-150页 |
·采后钙调控对李果实贮藏效果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50-171页 |
·采后钙处理对安哥诺李果实贮藏效果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150-157页 |
·不同温度下采后钙处理对黑琥珀李果实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57-171页 |
·采后 1-MCP 与水杨酸对桃、李果实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71-210页 |
·1-MCP 与水杨酸处理对黑琥珀李果实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71-184页 |
·1-MCP 与水杨酸处理对安哥诺李果实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84-198页 |
·1-MCP 与水杨酸处理对八月脆桃果实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98-210页 |
·不同挥发性物质对桃、李果实贮藏效果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210-224页 |
·不同挥发性物质对安哥诺李果实的贮藏效果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10-217页 |
·不同挥发性物质对八月脆桃果实的贮藏效果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217-22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4-227页 |
·结论 | 第224-226页 |
·展望 | 第226-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6页 |
在研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236-237页 |
致谢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