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案例回顾 | 第9-13页 |
第一节 事实 | 第9-11页 |
第二节 案例反映的制度性问题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困境 | 第14-16页 |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 | 第14页 |
二、注重国家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第14-15页 |
三、犯罪人与被害人保护失衡 | 第15-16页 |
四、社会经济因素 | 第16页 |
第三节 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一、有利于防止被害人“逆变”,维护社会稳定 | 第16-17页 |
二、有利于保障人权 | 第17页 |
三、有利于刑事诉讼的顺利展开 | 第17-18页 |
四、有利于被告人与被害人权利平衡 | 第18页 |
五、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 | 第19-21页 |
一、群众基础 | 第19页 |
二、物质基础 | 第19-20页 |
三、实践基础 | 第20-21页 |
第五节 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借鉴 | 第23-28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23-24页 |
一、申请补偿对象与限制 | 第23页 |
二、补偿期限与限制 | 第23-24页 |
三、补偿机构 | 第24页 |
第二节 英国 | 第24-25页 |
一、补偿对象 | 第24-25页 |
二、申请限制 | 第25页 |
三、补偿机构及程序 | 第25页 |
第三节 德国 | 第25-26页 |
一、申请补偿资格 | 第25-26页 |
二、补偿的限制 | 第26页 |
三、补偿机构及费用负担 | 第26页 |
第四节 日本 | 第26-28页 |
一、补偿对象 | 第26页 |
二、补偿金额及申请人 | 第26-27页 |
三、补偿机关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建构设想 | 第28-37页 |
第一节 补偿原则 | 第28-30页 |
一、公正原则 | 第28页 |
二、及时补偿原则 | 第28-29页 |
三、补偿与损害相一致原则 | 第29页 |
四、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相结合原则 | 第29页 |
五、溯及力原则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补偿对象 | 第30-31页 |
一、国外多以暴力犯罪被害人为补偿对象 | 第30页 |
二、我国应确定的补偿对象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补偿条件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补偿的形式和金额 | 第32-33页 |
一、补偿的形式 | 第32页 |
二、补偿的金额 | 第32-33页 |
第五节 补偿的资金来源 | 第33-34页 |
第六节 补偿机构的设置 | 第34-35页 |
第七节 补偿的程序 | 第35-37页 |
一、申请 | 第35页 |
二、调查 | 第35-36页 |
三、决定 | 第36页 |
四、不服决定的救济程序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