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61页 |
| 1 黄褐斑的西医研究概述 | 第14-35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15-23页 |
| ·治疗 | 第23-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5页 |
| 2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概述 | 第35-56页 |
| ·黄褐斑病名历史沿革 | 第35-39页 |
|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 | 第39-44页 |
| ·黄褐斑的治疗 | 第44-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3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 第56-61页 |
| ·对黑素细胞及酪氨酸酶的影响研究 | 第56-57页 |
| ·对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 第57页 |
| ·对抗氧化机制影响的研究 | 第57页 |
| ·调节微量元素的含量的研究 | 第57-58页 |
| ·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二部分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61-83页 |
| 前言 | 第61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61-68页 |
| ·病人来源 | 第61页 |
|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 第61-63页 |
| ·研究方法 | 第63-68页 |
| 2 结果 | 第68-82页 |
|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68-70页 |
| ·可比性分析 | 第70-73页 |
| ·疗效分析 | 第73-80页 |
| ·病人满意度评价 | 第80-81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 第三部分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抗氧化机理研究 | 第83-99页 |
| 前言 | 第83-8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4页 |
| ·研究对象和入选方法 | 第84页 |
|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 第84页 |
| 2 实验操作 | 第84-8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84页 |
|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 第84-85页 |
| ·操作步骤 | 第85-87页 |
| 3 实验原理 | 第87页 |
| 4 计算方法 | 第87-90页 |
| 5 结果 | 第90-98页 |
|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第90-93页 |
| ·治疗后SOD、MDA水平变化分析 | 第93-95页 |
| ·中医证型与SOD、MDA水平相关性分析 | 第95-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99-105页 |
| 1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理论基础 | 第99-100页 |
| 2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组方原则 | 第100-102页 |
| ·内服方药 | 第100页 |
| ·中药面膜方药 | 第100-101页 |
| ·耳穴压豆 | 第101-102页 |
| 3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疗效分析 | 第102页 |
| 4 中医药“内外合治”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102页 |
| 5 安全性分析 | 第102页 |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6-107页 |
| 附件1 部分试验组病例治疗前后照片 | 第107-109页 |
| 附件2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109-114页 |
| 附录 | 第114-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