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道”论文艺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淮南子》文艺思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淮南子》与出土简帛关系的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文献学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义理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淮南子》产生的文化地理因素 | 第19-28页 |
·“大一统文化时代”的创建需求 | 第20-23页 |
·秦文化的时代遗风 | 第23-26页 |
·楚越地域的文化氛围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要 | 第28-31页 |
第2章 《淮南子》作者考论 | 第31-58页 |
·有关《淮南子》作者的三种观点 | 第31-36页 |
·“刘安说” | 第31-32页 |
·“集体创作说” | 第32-34页 |
·“刘安主编说” | 第34-36页 |
·刘安为《淮南子》唯一作者考论 | 第36-49页 |
·《汉书》刘安说与高诱之《淮南子·叙目》 | 第36-40页 |
·刘安的个性素养与写作才学 | 第40-44页 |
·刘安的生活经历与《淮南子》的创作初衷 | 第44-49页 |
·《淮南子》集创说辩证 | 第49页 |
·淮南狱问题研究 | 第49-58页 |
·淮南狱案件始末 | 第50-52页 |
·淮南狱与“推恩令” | 第52-55页 |
·“罪”与“非罪”之间 | 第55-56页 |
·刘德治淮南狱问题 | 第56-58页 |
第3章 “道”的本体阐释与核心旨要 | 第58-83页 |
·“道”的义辩 | 第58-60页 |
·“道”论之维的思辨 | 第60-68页 |
·传统儒家思维:“人道”和“政道” | 第61-63页 |
·传统道家思维:“道”与“德” | 第63-65页 |
·易学家思维:阴阳变易之道 | 第65-66页 |
·传统的法家思维:“术治”之道 | 第66-68页 |
·《淮南子》之“道”的核心阐释 | 第68-83页 |
·“道”是《淮南子》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石 | 第69-71页 |
·《淮南子》道论文艺思想概观 | 第71-74页 |
·道论文艺思想的哲理维度 | 第74-79页 |
·“道”的核心回溯与价值探问 | 第79-83页 |
第4章 道论文艺观的审美源起与历史发生 | 第83-107页 |
·道生万物与自然无为 | 第83-93页 |
·“道”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始基 | 第83-90页 |
·因“自然”而“无为” | 第90-93页 |
·“美”之发生与“乐”之缘起 | 第93-98页 |
·“美”之发生 | 第93-94页 |
·“乐”之缘起 | 第94-98页 |
·“乐”之应“道”与教化 | 第98-107页 |
·性·情·欲 | 第98-101页 |
·乐的教化作用 | 第101-107页 |
第5章 道论文艺观的艺术表征与体系建构 | 第107-126页 |
·“道”与文艺通变观 | 第107-113页 |
·“应化揆时”与“应变化,通殊类” | 第107-109页 |
·论文艺的衍化 | 第109-113页 |
·“道”与发愤成仁之性命观 | 第113-118页 |
·天地所禀赋之性与命 | 第114-115页 |
·论性遭命时 | 第115-116页 |
·“发愤成仁”与创作动机 | 第116-118页 |
·“道”与艺术神明观 | 第118-126页 |
·论“神”“明”与艺术创作力 | 第118-124页 |
·论聪明与大巧 | 第124-126页 |
第6章 道论文艺观的人格塑造与主体修养 | 第126-144页 |
·慷慨遗物与人格塑造 | 第126-138页 |
·论无外之境 | 第127-129页 |
·论主体的“精神自由” | 第129-133页 |
·论“以外乐内”和“以内乐外” | 第133-135页 |
·至德人格的建构 | 第135-138页 |
·砥砺其才与艺术修养 | 第138-144页 |
·“弃学循性”之辨正 | 第138-140页 |
·论“砥砺其才” | 第140-141页 |
·主体艺术修养的形成 | 第141-144页 |
第7章 道论文艺观的审美辩证与理论向度 | 第144-167页 |
·论美与美的形态 | 第144-154页 |
·论美的观念 | 第144-147页 |
·论美的观念与美的形态 | 第147-153页 |
·论美的共性与个性 | 第153-154页 |
·论形式与内容 | 第154-167页 |
·论形与神 | 第154-158页 |
·论文与质 | 第158-162页 |
·论象与意 | 第162-167页 |
结束语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