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有关制度演化理论的精典文献 | 第19-20页 |
·涉及中国永佃制的著作文献 | 第20-21页 |
·研究中国永佃制的著作文献 | 第21-24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8-3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8-29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9-30页 |
第2章 研究问题、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30-45页 |
·研究问题 | 第30-31页 |
·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经济演化理论 | 第31-32页 |
·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 | 第32-34页 |
·演化博弈论 | 第34-36页 |
·分析框架 | 第36-45页 |
·演化博弈的参与者行为 | 第36-43页 |
·制度的博弈均衡与演化 | 第43-45页 |
第3章 地主和佃农对稳定收益的预期与永佃制的产生 | 第45-75页 |
·中国永佃制的出现 | 第45-49页 |
·关于中国永佃制起源的争论 | 第45-46页 |
·宋代官田中最早出现的永佃制 | 第46-47页 |
·元代私田中出现的永佃制 | 第47-49页 |
·永佃制产生的具体来源 | 第49-54页 |
·开垦永佃 | 第49-51页 |
·改良永佃 | 第51-52页 |
·购买永佃 | 第52-53页 |
·保留永佃 | 第53-54页 |
·永佃制出现的诱因及外部环境 | 第54-63页 |
·永佃制出现的诱因:人地关系的状况 | 第55-60页 |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永佃制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 第60-63页 |
·永佃制出现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63-73页 |
·永佃制出现的制度基础 | 第63-68页 |
·传统租佃制度的制度困境 | 第68-69页 |
·作为博弈均衡的内生制度创新:永佃制的出现 | 第69-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初始永佃制向一田二主制的演化 | 第75-97页 |
·明朝时期永佃制发展演化的状况 | 第75-79页 |
·明朝前期永佃制的特征及地域上的扩展 | 第75-78页 |
·明朝中期一田二主制的形成 | 第78-79页 |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诱因及外部环境 | 第79-84页 |
·制度演化的诱因:紧张的人地关系 | 第79-82页 |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 第82-84页 |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博弈分析 | 第84-92页 |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制度基础 | 第84-87页 |
·一田二主制形成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87-91页 |
·官府(或统治者)的行为选择 | 第91-92页 |
·初始永佃制演化为一田二主制的经济影响 | 第92-96页 |
·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 第92-93页 |
·减小地权集中的趋势 | 第93-94页 |
·促进农田整合 | 第94-95页 |
·改善佃农的生活条件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永佃制的自我强化:一田二主制的盛行 | 第97-128页 |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的盛行状况 | 第97-105页 |
·一田二主制在地域上的扩展 | 第97-98页 |
·田面权交易的发展情况 | 第98-103页 |
·一田二主制向一田多主制的进一步演化 | 第103-105页 |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诱因及外部环境 | 第105-111页 |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诱因:严峻的人地关系状况 | 第105-108页 |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清朝一田二主制盛行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 第108-111页 |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111-117页 |
·清朝时期一田二主制盛行的制度基础 | 第111-113页 |
·一田二主制盛行的复制动态博弈模型 | 第113-115页 |
·一田二主制盛行的适应性博弈过程 | 第115-117页 |
·一田二主制向一田多主制的演化分析 | 第117-122页 |
·潜在利益的存在导致二地主阶层的出现 | 第117-118页 |
·土地所有者的妥协 | 第118-120页 |
·官府(或统治者)行为选择的转变 | 第120-122页 |
·清朝时期永佃制演化的经济影响 | 第122-126页 |
·对农业生产的进一步促进 | 第122页 |
·土地所有者的边缘化 | 第122-124页 |
·对佃农生活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第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预期收益的变化与永佃制的停滞和衰落 | 第128-145页 |
·民国时期永佃制存在的状况 | 第128-133页 |
·民国时期永佃制停滞和衰落的状况 | 第128-129页 |
·民国时期永佃制形成方式的演变趋势 | 第129-130页 |
·民国时期永佃制下的土地流转方式 | 第130-133页 |
·民国时期永佃制停滞和衰落的诱因 | 第133-137页 |
·依然紧张的人地关系状况 | 第134-136页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第136-137页 |
·民国时期永佃制停滞衰落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137-144页 |
·经济因素导致永佃制停滞衰落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137-142页 |
·政府行为选择的转变 | 第142-144页 |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7章 评述性结论 | 第145-152页 |
·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永佃制制度演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 第146-148页 |
·永佃制制度演化是地主与佃农博弈均衡的结果 | 第148-149页 |
·官府(或统治者)的行为选择对永佃制制度演化结果有重要影响 | 第149-150页 |
·永佃制制度演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