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汽车起重机技术及质量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汽车起重机技术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汽车起重机质量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轻量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安全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5-27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第26-2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汽车起重机轻量化技术及应用 | 第28-58页 |
·前言 | 第28页 |
·汽车起重机的主要轻量化技术研究 | 第28-35页 |
·起重臂轻量化技术 | 第29-31页 |
·转台的轻量化技术 | 第31-32页 |
·起重机底盘轻量化技术 | 第32-35页 |
·汽车起重机典型部件轻量化设计 | 第35-55页 |
·起重臂轻量化设计 | 第35-49页 |
·转台轻量化设计 | 第49-55页 |
·汽车起重机轻量化设计方法的综合应用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77页 |
·汽车起重机的结构及作业特点 | 第58-59页 |
·汽车起重机的结构特点 | 第58页 |
·汽车起重机作业的特点 | 第58-59页 |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的危险源识别 | 第59-69页 |
·危险源的概念 | 第59页 |
·危险源识别应考虑的内容 | 第59-60页 |
·主要危险源类型 | 第60-61页 |
·识别确定的危险源类别 | 第61-69页 |
·汽车起重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9-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 | 第77-96页 |
·前言 | 第77页 |
·综合评价方法的类别与基本环节 | 第77-78页 |
·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 第78-84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78-82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82-84页 |
·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在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84-85页 |
·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汽车起重机安全评价数学模型的实例验证 | 第86-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能检测规范 | 第96-108页 |
·国内汽车起重机轻量化实际状况调查 | 第96-99页 |
·轻量化对安全性能影响的主要指标分析 | 第99-103页 |
·轻量化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及检测 | 第99-101页 |
·轻量化对燃油消耗量的影响及检测 | 第101-103页 |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能检测规范的编制 | 第103-106页 |
·典型安全性能指标测试分析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状况综合评价 | 第108-113页 |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8-110页 |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能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10-111页 |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综合评价值 | 第110-111页 |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能评价规范的编制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结论104 | 第113-115页 |
·创新点 | 第115页 |
·展望106 | 第115-116页 |
附件1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能检测规范 | 第116-143页 |
附件2 轻量化汽车起重机安全性能评价规范 | 第143-1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5-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学术活动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