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高等教育的社会化背景 | 第14页 |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滞后性 | 第14-15页 |
·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有利于充分调动积极性 | 第15-16页 |
·调整人事工作的重要依据 | 第16页 |
·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 第16页 |
·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7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综述 | 第19-20页 |
·国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 第19页 |
·国内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 第19-20页 |
·高校绩效考核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概念 | 第20-21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原则 | 第21-22页 |
·公开性原则 | 第21页 |
·目标一致性原则 | 第21页 |
·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 | 第21-22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 第22页 |
·平衡记分卡理论 | 第22-27页 |
·平衡记分卡概念 | 第22-24页 |
·平衡记分卡原理 | 第24-25页 |
·平衡记分卡的实施步骤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环境分析 | 第27-34页 |
·产生的背景 | 第27-29页 |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 第27-28页 |
·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 第27页 |
·工作稳定具有独立性 | 第27-28页 |
·工作自由度高,工作价值具有迟效性 | 第28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考核指标缺乏科学分析 | 第28-29页 |
·考核指标重科研轻教学 | 第29页 |
·考核指标存在不可比性 | 第29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 | 第29-31页 |
·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 | 第29-30页 |
·教师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30页 |
·教师绩效考核过程的动态性 | 第30-31页 |
·教师绩效考核维度的权重性 | 第31页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流程 | 第31-34页 |
·制定绩效计划 | 第31页 |
·确定绩效考核指标 | 第31-32页 |
·实施绩效评价 | 第32页 |
·反馈绩效评价结果 | 第32-33页 |
·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4-38页 |
·考核目的 | 第34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34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34页 |
·可测性可比性原则 | 第34-35页 |
·实用性原则 | 第35页 |
·导向性原则 | 第35页 |
·考核的基本内容 | 第35-36页 |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 | 第36-38页 |
·确定考核对象和考核目的 | 第36页 |
·工作分析 | 第36页 |
·绩效分析 | 第36页 |
·要素分类 | 第36-37页 |
·确定指标 | 第37页 |
·试用检验 | 第37页 |
·确定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高校教师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 第38-58页 |
·模型构建的主要依据 | 第38-40页 |
·平衡计分卡系统性更强、 | 第38-39页 |
·平衡计分卡实现了高校教师的战略目标 | 第39页 |
·平衡计分卡实现了对教师的有效激励 | 第39-40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40-41页 |
·高等院校是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 | 第40-41页 |
·平衡记分卡四个维度可以转换 | 第41页 |
·强调高等院校的战略发展 | 第41页 |
·平衡记分卡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 第41-45页 |
·平衡计分卡四维度的转换 | 第42-44页 |
·关于财务与教学业绩维度的转换 | 第42-43页 |
·关于客户与教学受众维度的转换 | 第43页 |
·关于内部流程和学习及成长与教师自身建设维度的转换 | 第43-44页 |
·平衡计分卡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 第44页 |
·三维度以组织战略为中心 | 第44页 |
·三维度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第44页 |
·平衡计分卡要素函数模型的构建 | 第44-45页 |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5-52页 |
·教学业绩维度参考指标 | 第46-49页 |
·教学受众维度参考指标 | 第49页 |
·教师自身素质建设维度参考指标 | 第49-52页 |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2-58页 |
·评价主体的选择 | 第52-55页 |
·评价主体选择的原则 | 第52-53页 |
·评价主体选择的结果 | 第53-55页 |
·权重分值的设置 | 第55-56页 |
·评价周期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58-59页 |
·未来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