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3-23页 |
| ·自然地理 | 第13-14页 |
|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 ·气象水文 | 第13-14页 |
| ·地质环境 | 第14-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 ·地层岩性 | 第15-17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7-19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社会环境 | 第20-23页 |
| ·社会经济 | 第20-21页 |
| ·人类活动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 第23-38页 |
| ·地质灾害类型 | 第23-25页 |
| ·泥石流 | 第23-24页 |
| ·滑坡 | 第24-25页 |
| ·崩塌 | 第25页 |
| ·地质灾害分布 | 第25-29页 |
|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 | 第25-28页 |
|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 | 第28-29页 |
|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 ·泥石流灾害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 ·滑坡崩塌灾害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38-49页 |
| ·理论与方法 | 第38-42页 |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39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9页 |
| ·计算权向量 | 第39-41页 |
| ·一致性检验 | 第41-42页 |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42-47页 |
| ·发育因子量化 | 第42-43页 |
| ·基础因子量化 | 第43-46页 |
| ·诱发因子量化 | 第46-47页 |
| ·危险性等级划分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文县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管理 | 第49-57页 |
|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 第49-53页 |
| ·易损性评价 | 第49-50页 |
| ·风险性评价 | 第50-53页 |
|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 | 第53-56页 |
| ·概述 | 第53-55页 |
| ·风险接受水平 | 第55页 |
| ·风险控制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不足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