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Contents | 第12-15页 |
图表目录 | 第15-18页 |
英文縮写对照表 | 第18-2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1-22页 |
1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及本文选题依据 | 第22-60页 |
·纳米生态毒理学 | 第22-30页 |
·人工纳米材料 | 第22-24页 |
·纳米生态毒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8页 |
·环境中人工纳米颗粒物的可能迁移过程 | 第28页 |
·环境中人工纳米颗粒物的可能转化途径 | 第28-30页 |
·纳米生态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第30-46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 | 第30-32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及剂量表征 | 第32-38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生态毒性测试 | 第38-40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构效关系 | 第40-46页 |
·纳米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第46-57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生态毒理效应 | 第46-48页 |
·影响人工纳米颗粒物生态毒理效应的理化性质 | 第48-54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生态毒性作用机制 | 第54-55页 |
·人工纳米颗粒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 第55-57页 |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57-60页 |
·选题依据 | 第57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57-58页 |
·技术路线 | 第58-60页 |
2 DOM与C_(60)相互作用及其对C_(60)表观水溶解度的影响 | 第60-71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计算理论与方法 | 第61-64页 |
·研究体系 | 第61-64页 |
·相互作用能的计算 | 第64页 |
·DOM存在下C_(60)水溶解度的预测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C_(60)与不同来源DOM间相互作用 | 第64-67页 |
·C_(60)不同类型DOM_R间相互作用 | 第67-68页 |
·K_(DOM/Water)及S_(C60/DOM)的预测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3 纳米nTiO_2和nCeO_2胶体对斜生栅藻细胞膜的毒理效应 | 第71-84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nTiO_2和nCeO_2胶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72-73页 |
·DLVO理论计算 | 第73-74页 |
·绿藻培养 | 第74页 |
·绿藻细胞膜通透性测试 | 第74-75页 |
·绿藻细胞膜电位测试 | 第75页 |
·荧光相对强度的计算 | 第75-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nTiO_2和nCeO_2胶体的理化性质 | 第76-79页 |
·nTiO_2和nCeO_2胶体的稳定性 | 第79页 |
·nTiO_2和nCeO_2胶体对Scenedesmus obliqueus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nTiO_2和nCeO_2胶体对Scenedesmus obliqueus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4 纳米Ag胶体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毒性:颗粒和Ag~+的贡谳 | 第84-99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nAg胶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85-86页 |
·总Ag及Ag~+浓度的测定 | 第86-87页 |
·生物测试 | 第87-89页 |
·游离态Ag~+及nAg团聚颗粒物的毒性贡献的计算 | 第89-9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0-98页 |
·nAg胶体性质的表征 | 第90-93页 |
·nAg胶体对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毒性 | 第93-96页 |
·游离态Ag~+或团聚颗粒物相对nAg胶体的毒性贡献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5 HS对纳米Ag胶体水生毒性的影响机制 | 第99-108页 |
·引言 | 第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nAg胶体及与HS混合水悬浮液的制备和表征 | 第100-101页 |
·总Ag、游离态Ag~+浓度的测定及生物测试 | 第101页 |
·浓度-反应关系的建立 | 第10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7页 |
·HS对nAg胶体性质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HS对nAg胶体水生毒性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建议 | 第109-110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