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视角下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提出问题 | 第10-11页 |
| ·问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提出问题 | 第11页 |
| ·确立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范围 | 第11-13页 |
| ·研究的对象 | 第11-12页 |
|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18页 |
| ·国外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 ·国内对现象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 ·论文章结概述 | 第20-21页 |
| 第2章 现象学的一般性理论及其与建筑学的关系 | 第21-31页 |
| ·现象学的相关理论 | 第22页 |
| ·现象学与建筑学的联系 | 第22-24页 |
| ·历史建筑中的知觉体验 | 第24-31页 |
| ·视觉体验 | 第24-25页 |
| ·听觉体验 | 第25-26页 |
| ·触觉体验 | 第26页 |
| ·嗅觉与味觉 | 第26-27页 |
| ·知觉与历史性 | 第27-31页 |
| 第3章 现象学视角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 | 第31-66页 |
| ·挖掘场所本质力量 | 第31-46页 |
| ·干预的极小化 | 第32-38页 |
| ·柔性渗透 | 第38-40页 |
| ·意义延续 | 第40-46页 |
| ·丰富空间体验 | 第46-56页 |
| ·路径与空间片段体验 | 第47-50页 |
| ·空间激活 | 第50-53页 |
| ·视差中的互补对比 | 第53-56页 |
| ·强化材料感知 | 第56-66页 |
| ·新旧片段共存 | 第57-60页 |
| ·背景式处理 | 第60-62页 |
| ·装饰性与复杂性的回归 | 第62-66页 |
| 第4章 现象学视角下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法 | 第66-120页 |
| ·建筑界面更新 | 第67-80页 |
| ·立面——历史表情的还原与维护 | 第67-71页 |
| ·屋面——古今交织 | 第71-77页 |
| ·地面——洼地效应 | 第77-80页 |
| ·建筑空间更新 | 第80-97页 |
| ·空间恢复——故事铺陈 | 第80-83页 |
| ·空间重组——时空穿梭 | 第83-86页 |
| ·空间拓展——场所性格彰显 | 第86-97页 |
| ·建筑结构更新 | 第97-102页 |
| ·旧结构体系的保护——延年益寿 | 第97-99页 |
| ·新结构体系的加入——和谐共生 | 第99-102页 |
| ·新旧材料的兼容整合 | 第102-112页 |
| ·时间与真实——时间绵延 | 第102-107页 |
| ·材料的对比——情绪调动 | 第107-109页 |
| ·材料的转变运用——潜能激发 | 第109-112页 |
| ·细部的表达 | 第112-120页 |
| ·细部的建构——移情作用 | 第113-116页 |
| ·细部的感知——触觉领域 | 第116-120页 |
| 第5章 重点案例分析 | 第120-133页 |
| ·斯卡帕的“断片”建筑 | 第120-124页 |
| ·国内案例调研分析 | 第124-126页 |
| ·实践案例分析 | 第126-13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
| 附录 图表索引 | 第139-1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43-144页 |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