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导论 | 第10-15页 |
|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体育教师教育 | 第13-14页 |
|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 第14页 |
| ·体育教师教育课程 | 第14页 |
|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 | 第14-15页 |
| 2 实践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关于国外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内实践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关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内实践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3 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17-19页 |
| ·教师专业化 | 第17-18页 |
| ·教师专业化对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与要求 | 第18-19页 |
|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 | 第19-21页 |
|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含义 | 第19-20页 |
|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对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与要求 | 第20-21页 |
| ·教师学习理论 | 第21-23页 |
| ·成人学习的特点 | 第21页 |
| ·教师学习的特点 | 第21-22页 |
| ·教师学习理论对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与要求 | 第22-23页 |
| 4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要素分析 | 第23-26页 |
| ·课程目标 | 第23-24页 |
| ·课程结构 | 第24页 |
| ·课程实施 | 第24-25页 |
| ·课程评价 | 第25-26页 |
| ·课程体系要素分析的启示 | 第26页 |
| 5 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与职前教育关系分析 | 第26-29页 |
| ·中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特点 | 第26-29页 |
| ·体育教师教育职前教育阶段课程目标 | 第27页 |
| ·体育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课程培养规格 | 第27页 |
| ·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内容与结构 | 第27-28页 |
| ·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分析 | 第28-29页 |
| ·中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课程的关系 | 第29页 |
| 6 我国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历史沿革简述 | 第29-30页 |
| 7 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分析 | 第30-45页 |
| ·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主要实现途径的课程分析 | 第30-40页 |
| ·“国培计划” | 第30-33页 |
| ·“省培计划” | 第33-38页 |
| ·中学体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课程分析 | 第38-40页 |
| ·对山东省参加职后教育的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及分析 | 第40-45页 |
| ·体育教师对职后教育课程的认识和看法 | 第41-42页 |
| ·教师素质及目前自身知识能力的认识 | 第42-44页 |
|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需求、动因和目的问题 | 第44-45页 |
| 8 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 第45-48页 |
| ·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 第45页 |
| ·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 第45-47页 |
| ·课程目标的设定 | 第45-46页 |
| ·课程结构的优化 | 第46-47页 |
| ·课程实施的设计 | 第47-48页 |
| ·课程评价的构想 | 第48页 |
| 9.结论与建议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建议 | 第49-50页 |
| 注释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件 | 第54-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