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 目录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概况 | 第11页 |
| ·后备耕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第11页 |
| ·黄河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情况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 ·区位与行政区划 | 第18-19页 |
|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土壤 | 第19-20页 |
| ·水资源 | 第20页 |
| ·气候 | 第20页 |
| ·土地资源 | 第20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22-23页 |
| ·开发利用时间短,地广人稀 | 第22页 |
|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大 | 第22页 |
| ·国有土地面积比重高 | 第22-23页 |
| ·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多元化 | 第23页 |
|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23-29页 |
| ·评价原则 | 第23-25页 |
| ·综合性原则 | 第23页 |
| ·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第23页 |
|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24页 |
| ·突出限制性因素,科学评价原则 | 第24页 |
| ·差异性原则 | 第24页 |
| ·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相兼顾原则 | 第24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4页 |
| ·区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4-25页 |
| ·评价路线 | 第25页 |
| ·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内涵界定 | 第25-26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 ·评价方法 | 第28页 |
| ·评价单元 | 第28-29页 |
| 4.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分析与评价 | 第29-36页 |
|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 第29页 |
| ·确定调查图斑 | 第29页 |
| ·整理相关数据 | 第29页 |
| ·处理图件 | 第29页 |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9-30页 |
| ·筛选评价因子 | 第30页 |
| ·因子选择原则 | 第30页 |
| ·因子筛选方法 | 第30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0-3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页 |
| ·评价指标分级 | 第31-33页 |
| ·土壤盐碱化程度 | 第31-32页 |
| ·土壤质地 | 第32页 |
| ·潜水埋藏深度 | 第32页 |
| ·灌溉水源保护程度 | 第32-33页 |
| ·评价指数计算 | 第33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等级 | 第33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成果 | 第33-36页 |
| ·垦利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 | 第33-34页 |
|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 | 第34-35页 |
| ·耕地后备资源质量及潜力评价 | 第35-36页 |
| 5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分析 | 第36-44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目标 | 第36-37页 |
| ·社会目标 | 第36-37页 |
| ·经济目标 | 第37页 |
| ·生态目标 | 第37页 |
| ·垦利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原则 | 第37-38页 |
|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 | 第38页 |
| ·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 | 第38页 |
| ·坚持循序渐进发展原则 | 第38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第38-43页 |
| ·条件分析 | 第38-39页 |
| ·开发利用分区 | 第39-40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 | 第40-43页 |
| ·开发利用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 第43-44页 |
| ·受水资源条件制约严重 | 第43页 |
| ·土壤盐渍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开发难度大 | 第43页 |
| ·沿海防护体系不配套 | 第43-44页 |
| ·土地境界、权属界混乱 | 第44页 |
| ·油田部分矿区难以开发 | 第44页 |
| 6 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策 | 第44-48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 | 第44-45页 |
|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以总体规划为前提 | 第45-46页 |
| ·积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开发运作模式 | 第46页 |
|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46-47页 |
|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持续利用的能力 | 第47页 |
| ·建立环境资源的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资源增值 | 第47-48页 |
| 7 结论 | 第48-49页 |
| ·通过对垦利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析其利用方向 | 第48页 |
| ·针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