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土地问题论文

黄河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目录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引言第11-18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概况第11页
     ·后备耕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11页
     ·黄河三角洲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情况第11-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研究目的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进展第14-17页
     ·国外研究状况第14-16页
     ·国内研究状况第16-17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8-23页
   ·区位与行政区划第18-19页
   ·自然条件第19-20页
     ·地形地貌第19页
     ·土壤第19-20页
     ·水资源第20页
     ·气候第20页
     ·土地资源第20页
   ·社会经济状况第20-21页
   ·土地利用现状第21-22页
   ·土地利用特点第22-23页
     ·开发利用时间短,地广人稀第22页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大第22页
     ·国有土地面积比重高第22-23页
     ·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多元化第23页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理论与方法第23-29页
   ·评价原则第23-25页
     ·综合性原则第23页
     ·适宜性评价的原则第23页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第23-24页
     ·突出限制性因素,科学评价原则第24页
     ·差异性原则第24页
     ·长期目标与近期效益相兼顾原则第24页
     ·可操作性原则第24页
     ·区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第24-25页
   ·评价路线第25页
   ·内涵与理论基础第25-28页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内涵界定第25-26页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6-28页
   ·评价方法第28页
   ·评价单元第28-29页
4.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分析与评价第29-36页
   ·数据的采集与整理第29页
     ·确定调查图斑第29页
     ·整理相关数据第29页
     ·处理图件第29页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9-30页
   ·筛选评价因子第30页
     ·因子选择原则第30页
     ·因子筛选方法第30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0-31页
   ·评价指标体系第31页
   ·评价指标分级第31-33页
     ·土壤盐碱化程度第31-32页
     ·土壤质地第32页
     ·潜水埋藏深度第32页
     ·灌溉水源保护程度第32-33页
   ·评价指数计算第33页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等级第33页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成果第33-36页
     ·垦利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第33-34页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第34-35页
     ·耕地后备资源质量及潜力评价第35-36页
5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分析第36-44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目标第36-37页
     ·社会目标第36-37页
     ·经济目标第37页
     ·生态目标第37页
   ·垦利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原则第37-38页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第38页
     ·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第38页
     ·坚持循序渐进发展原则第38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第38-43页
     ·条件分析第38-39页
     ·开发利用分区第39-40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划第40-43页
   ·开发利用中的存在问题分析第43-44页
     ·受水资源条件制约严重第43页
     ·土壤盐渍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开发难度大第43页
     ·沿海防护体系不配套第43-44页
     ·土地境界、权属界混乱第44页
     ·油田部分矿区难以开发第44页
6 耕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策第44-48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第44-45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以总体规划为前提第45-46页
   ·积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开发运作模式第46页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46-47页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持续利用的能力第47页
   ·建立环境资源的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资源增值第47-48页
7 结论第48-49页
   ·通过对垦利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分析其利用方向第48页
   ·针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烟叶规范生产的新型烟叶合作生产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与模式研究--以莒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