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接种AM真菌对大豆生长效应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丛枝菌根(AM真菌)概述 | 第9-14页 |
·丛枝菌根的结构与功能 | 第9-13页 |
·丛枝菌根物种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丛枝菌根的生物学功能与意义 | 第14-18页 |
·促进植物的生长 | 第14-15页 |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 第15-16页 |
·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 第16-18页 |
·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 第18页 |
·大豆概述 | 第18-20页 |
·大豆简介 | 第18-20页 |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现状及大豆价值 | 第20页 |
·菌剂应用的前景及展望 | 第20-23页 |
·高效菌种的筛选 | 第20-21页 |
·菌剂的生产与制备 | 第21页 |
·菌剂的保存与鉴定 | 第21-22页 |
·菌剂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本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2页 |
·试验材料 | 第25-31页 |
·材料及来源 | 第25页 |
·培养基种类 | 第25-26页 |
·供试试剂盒 | 第26-27页 |
·供试试剂 | 第27-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41页 |
·大豆田间试验的设计及样品的采集 | 第31-32页 |
·侵染率的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根瘤数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大豆根际土壤中微生物菌落计数 | 第33-34页 |
·土壤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34-36页 |
·土壤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36-38页 |
·大豆根系与根际土壤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 第38页 |
·大豆根系与根际土壤AM真菌PCR扩增 | 第38-40页 |
·DGGE电泳的条件优化及检测 | 第40-41页 |
·DGGE条带的回收、测序及分析 | 第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79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侵染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 第44-50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鲜重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根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第50-55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不同试验处理对大豆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大豆根瘤的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大豆根际土壤酶活的测定 | 第57-61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59-61页 |
·大豆根际土壤营养元素的测定 | 第61-64页 |
·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的测定结果 | 第61-63页 |
·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结果 | 第63-64页 |
·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AM真菌18SrDNA鉴定 | 第64-79页 |
·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基因组的提取 | 第64-66页 |
·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基因组PCR扩增 | 第66-69页 |
·DEEG图谱分析 | 第69-72页 |
·DEEG条带的回收 | 第72-73页 |
·克隆结果的检测 | 第73页 |
·DEEG条带测序及分析 | 第73-78页 |
·系统发育的分析 | 第78-7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9-85页 |
·接种AM真菌对大豆侵染率的影响 | 第79页 |
·接种AM真菌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接种AM真菌对大豆根瘤数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第80-81页 |
·接种AM真菌对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接种AM真菌对大豆吸收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82-83页 |
·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AM真菌鉴定与分析 | 第83-8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