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样本选择的理由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8页 |
1.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3. 内容分析法 | 第18页 |
(五) 相关概念介绍 | 第18-21页 |
1. 公共领域 | 第18-19页 |
2. 微博客 | 第19-20页 |
3. 网络时代 | 第20页 |
4. 农村网民 | 第20-21页 |
(六)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页 |
(七)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 第23-30页 |
(一)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界定 | 第23-24页 |
(二)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 第24-25页 |
(三) 公共领域的两个标准 | 第25-26页 |
1. 文化 | 第25页 |
2. 公共性 | 第25-26页 |
(四) 我国公共领域的具体表现 | 第26-27页 |
1. 数字化公共领域 | 第26页 |
2. 传统媒体公共领域 | 第26-27页 |
(五) 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 | 第27-30页 |
1. 微博的文化性 | 第27-28页 |
2. 微博的公共性 | 第28-30页 |
二、微博成为农民维权的新方式 | 第30-38页 |
(一) 微博成长为农民意见表达新方式的缘由 | 第30-34页 |
1. 门槛低、要求低 | 第30页 |
2. 传统利益申诉渠道的堵塞 | 第30-31页 |
3. 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手机成为重要上网终端 | 第31-33页 |
4. 微博的即时性、互动性强,反馈性比其他方式更好 | 第33页 |
5. 微博更容易导致“围观”,加快利益诉求的实现 | 第33-34页 |
(二) 案例简述:宜黄事件——钟如九微博维权 | 第34-35页 |
(三) 微博成为农民维权新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35-38页 |
1. 对政治民主的内容及形式的冲击 | 第35-36页 |
2. 改变政府的议程设置 | 第36页 |
3. 客观上要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 | 第36-38页 |
三、农民通过微博进行维权存在的问题 | 第38-45页 |
(一) 案例简述:江西省抚州爆炸事件 | 第38-39页 |
(二) 微博应用的局限极其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1. 政府对微博等新兴的网络技术应用不到位 | 第39页 |
2. 为“政治欺骗”创造条件 | 第39-40页 |
3. 微博讨论的代表性 | 第40-43页 |
(三) 微博发展不充分的影响 | 第43-45页 |
1. 社会资本扩大化 | 第43-44页 |
2. 政府公信力下降 | 第44页 |
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和政治功能退化 | 第44-45页 |
四、农民微博维权途径未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5-49页 |
(一) 政府要加强自身对于微博等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 第45-46页 |
1. 树立“第一时间”处置法则 | 第45页 |
2. 建立部门联动的责任机制 | 第45-46页 |
(二) 提供制度化、法律化的农民维权通道 | 第46页 |
(三) 完善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改善农村网民的上网条件 | 第46-47页 |
(四) 以手机带动农村微博的运用,为农民参与网络政治公共领域提供均等机会 | 第47页 |
(五) 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基础教育,推动微博等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 第47-49页 |
五、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