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0页 |
·乙型肝炎概述 | 第12-16页 |
·乙型肝炎流行现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HBV 的结构 | 第13页 |
·HBV 的病毒基因组 | 第13-14页 |
·DNA 的研究及HBV 基因分型方法 | 第14-16页 |
·凝血酶与适体 | 第16-23页 |
·凝血酶概述 | 第16-17页 |
·适体概述 | 第17-22页 |
·适体的筛选方法 | 第17-18页 |
·适体的特点 | 第18-19页 |
·适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适体技术的应用 | 第20-22页 |
·凝血酶适体的构象 | 第22-23页 |
·纳米金概述 | 第23-26页 |
·纳米技术与纳米金 | 第23页 |
·纳米金的制备方法 | 第23-25页 |
·纳米金的应用 | 第25-26页 |
·荧光分析法及磁性分离技术 | 第26-28页 |
·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 第26-28页 |
·生物磁分离技术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8页 |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基于核酸外切酶Ⅲ降解原理荧光检测乙肝病毒 HBV-DNA | 第30-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修饰荧光素的信号DNA 的荧光光谱测定 | 第31-32页 |
·条件优化实验 | 第32-33页 |
·测定HBV-DNA 的工作曲线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荧光法检测HBV-DNA 原理 | 第33-34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4-37页 |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34页 |
·缓冲溶液最佳pH 的选择 | 第34-35页 |
·生物素与亲和素结合时间的选择 | 第35-36页 |
·DNA 杂交时间的选择 | 第36页 |
·酶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6-37页 |
·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纳米金放大法荧光检测 HBV-DNA | 第39-48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40-41页 |
·纳米金上连接DNA | 第41页 |
·磁珠和纳米金的连接 | 第41页 |
·DTT 和纳米金表面DNA 取代反应 | 第41页 |
·条件优化实验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实验原理讨论 | 第42页 |
·纳米金电镜和紫外分析 | 第42-43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生物素与亲和素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43-44页 |
·探针DNA 和目标DNA 杂交时间的优化 | 第44-45页 |
·测定HBV-DNA 的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第45-46页 |
·测定HBV-DNA 的选择性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纳米金磁性微球荧光检测 HBV-DNA | 第48-54页 |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纳米金磁性微球上修饰信号DNA 和连接DNA | 第49页 |
·涂覆亲和素的96 孔板与修饰生物素的探针DNA 的连接 | 第49页 |
·目标DNA 的识别和修饰荧光素的信号DNA 的释放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实验原理讨论 | 第50页 |
·生物素与亲和素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50-51页 |
·探针DNA 和目标DNA 杂交时间的选择 | 第51-52页 |
·检测HBV-DNA 的工作曲线及检测限 | 第52-53页 |
·体系对目标DNA 的选择性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利用 DNA 催化取代循环反应荧光检测凝血酶 | 第54-65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纳米金的合成 | 第55页 |
·纳米金上连接DNA | 第55-56页 |
·磁珠上连接适体Ⅰ与凝血酶 | 第56页 |
·磁珠和纳米金的链接以及54 的释放 | 第56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6页 |
·血浆样品中凝血酶的测定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实验原理讨论 | 第56-57页 |
·纳米金电镜表征 | 第57-58页 |
·凝血酶适体和凝血酶结合的表征 | 第58-59页 |
·S4 释放过程的表征 | 第59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9-62页 |
·凝血酶适体Ⅰ和凝血酶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59-60页 |
·适体Ⅱ和凝血酶结合时间的优化 | 第60-61页 |
·S5 与S4 取代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1页 |
·催化取代循环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1-62页 |
·检测凝血酶的工作曲线 | 第62-63页 |
·体系对凝血酶检测的选择性 | 第63页 |
·血浆中凝血酶的检测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