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概述 | 第9-13页 |
·益生菌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9-11页 |
·凝结芽孢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11-13页 |
·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 第13-19页 |
·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 第13-14页 |
·先天性基因遗传学说 | 第14-15页 |
·免疫学说 | 第15-19页 |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化学性动物模型 | 第19-21页 |
·乙酸诱导型肠炎模型 | 第19页 |
·角叉菜胶肠炎模型 | 第19-20页 |
·吲哚美辛诱导的小肠结肠炎模型 | 第20页 |
·三硝基苯磺酸肠炎模型 | 第20页 |
·葡聚糖硫酸钠(DSS)肠炎模型 | 第20-21页 |
·噁唑酮肠炎模型 | 第21页 |
·复合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2,4二硝基氯苯+乙酸联合建模法) | 第21页 |
·免疫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 第21-22页 |
·胎鼠结肠包埋法 | 第21页 |
·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模型 | 第21-22页 |
·基因性肠炎模型 | 第22-23页 |
·转基因性肠炎模型 | 第22页 |
·基因敲除性肠炎模型 | 第22-23页 |
·中医药造模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 第23页 |
·肝郁脾虚证 | 第23页 |
·脾虚型 | 第23页 |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5-65页 |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第25-31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动物 | 第25页 |
·试剂与药品 | 第25页 |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造模方法与评价 | 第26-28页 |
·造模方法步骤 | 第26-27页 |
·造模评价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1页 |
·动物分组及治疗 | 第31-33页 |
·动物分组与剂量换算 | 第31页 |
·动物治疗 | 第31-32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1页 |
·治疗方法与步骤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结肠炎形态及损伤评估 | 第33-38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33页 |
·操作方法与步骤 | 第33-34页 |
·操作具体步骤 | 第33-3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结肠形态测量结果 | 第34-37页 |
·结肠湿质量指数 | 第34-35页 |
·结肠溃疡面积 | 第35-3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炎症因子检测 | 第38-55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38页 |
·具体操作步骤 | 第38-41页 |
·大鼠血清IL-17(TNF-α)检测 | 第38-39页 |
·大鼠血清IL-1β(IL-10)检测 | 第39-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53页 |
·各白介素因子标准品OD值 | 第41页 |
·IL-17标准曲线方程及各组大鼠IL-17水平 | 第41-44页 |
·TNF-α标准曲线方程及各组大鼠TNF-α水平 | 第44-47页 |
·IL-10标准曲线方程及各组大鼠IL-10水平 | 第47-50页 |
·IL-1β标准曲线方程及各组大鼠IL-1β水平 | 第50-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肠道菌群检测 | 第55-62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55页 |
·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 第55-61页 |
·大鼠便样D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凝结芽孢杆菌数量的过程 | 第56-5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结果 | 第57-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总结、讨论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