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地貌演化与阶地研究 | 第12-14页 |
| ·滑坡的区域性规律研究 | 第14-16页 |
| ·滑坡成因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 第16-18页 |
| ·白龙江流域地质环境条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 第21-41页 |
| ·大地构造部位 | 第2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 ·地层岩性 | 第23-28页 |
| ·西秦岭南部褶皱带分区 | 第23-26页 |
| ·摩天岭台隆分区 | 第26页 |
| ·后龙门山褶皱带分区 | 第26-27页 |
| ·龙门—大巴台缘褶皱带分区 | 第27-28页 |
| ·地质构造 | 第28-32页 |
| ·褶皱 | 第28-29页 |
| ·断裂 | 第29-32页 |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2-41页 |
| ·新构造运动 | 第33-37页 |
| ·地震 | 第37-41页 |
| 第3章 白龙江河谷的形成与演化 | 第41-47页 |
| ·流域主要的河谷地貌 | 第41-44页 |
| ·白龙江河谷的形成与演化 | 第44-47页 |
| 第4章 白龙江流域岸坡结构与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第47-72页 |
| ·岸坡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 第47-52页 |
| ·划分标准 | 第47-49页 |
| ·岸坡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 第49-52页 |
| ·岸坡的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 第52-72页 |
| ·岸坡变形破坏类型 | 第52-53页 |
| ·流域滑坡发育特征研究 | 第53-67页 |
| ·岸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 第67-72页 |
| 第5章 白龙江流域滑坡发育成因的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 第72-98页 |
| ·地形地貌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72-78页 |
| ·地形条件对流域滑坡发育的影响 | 第72-76页 |
| ·地貌条件对流域滑坡发育的影响 | 第76-78页 |
| ·地层岩性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78-81页 |
| ·岸坡结构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81-85页 |
| ·地质构造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85-90页 |
| ·地质构造格局控制流域滑坡总体分布 | 第85-86页 |
| ·褶皱构造对流域滑坡发育的影响 | 第86-87页 |
| ·断裂构造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87-90页 |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90-98页 |
| ·抬升作用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90-93页 |
| ·地震对流域滑坡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93-98页 |
| 第6章 流域滑坡成因地质环境条件层次性分析 | 第98-108页 |
| ·流域滑坡成因地质环境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8-99页 |
| ·评价指标 | 第98-99页 |
| ·白龙江流域滑坡成因地质环境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 第99页 |
| ·基于 AHP 法的滑坡成因地质环境条件层次性分析 | 第99-106页 |
| ·AHP 法的基本原理 | 第99-103页 |
| ·AHP 法确定权重 | 第103-106页 |
| ·小结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