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对外文化交流论文

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孔子学院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20页
 一、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11-14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8页
 四、 研究方法第18-19页
 五、 创新点和不足第19-20页
一、 文化传播与孔子学院第20-28页
 (一) 文化的内涵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第20-23页
  1. 文化的内涵第20-21页
  2. 中华文化与世界第21-23页
 (二)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第23-26页
  1. 文化传播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24页
  2. 文化传播有助于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24-25页
  3. 文化传播有助于实现先进文化普世价值、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第25-26页
 (三) 孔子学院是中华文明传承沿袭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传播品牌第26-28页
  1. 孔子学院是中华文明传承沿袭的重要载体第26页
  2. 孔子学院是中国先进文化传播的核心品牌第26-28页
二、 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8-37页
 (一) 孔子学院的产生第28-30页
  1. 建立和发展第28页
  2. 宗旨和职能第28-30页
 (二)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第30-34页
  1. 教师、教材和教法第30-32页
  2. 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第32-33页
  3. 现代技术和网络孔子学院第33-34页
 (三) 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定位第34-37页
  1. 孔子学院是当代中国“走出去”的文化符号第34页
  2.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第34-35页
  3.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营造良好外围环境第35-37页
三、 当前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7-43页
 (一) 师资的培养缺乏国内外的相互配合第37-38页
 (二) 传播内容缺乏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挖掘第38-39页
 (三) 传播方式缺乏与传播对象的互动结合第39-40页
  1. 传播方式趋于程式化第39-40页
  2. 传播对象需求未满足第40页
 (四) 传播机制缺少相关配套措施有力保障第40-42页
  1. 教材开发需求迫切第40-41页
  2. 基础设施需要改善第41页
  3. 资金筹措渠道较少第41-42页
 (五) 传播效果缺乏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第42-43页
  1. 传播效果监督机制不完善第42页
  2. 传播效果评估机制不健全第42-43页
四、 国际主要文化传播机构的对外文化传播与借鉴第43-49页
 (一) 国际主要文化传播机构的发展与文化传播概况第43-46页
  1. 法国—法语联盟第43-44页
  2. 德国—歌德学院第44-45页
  3. 英国—英国文化委员会第45页
  4.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第45页
  5. 美国—美国文化中心第45-46页
 (二) 对国际主要文化传播机构的借鉴第46-49页
  1. 语言和文化的结合较为紧密第46页
  2. 民族语言推广纳入国家战略第46-47页
  3. 文化传播机制较为系统完善第47-49页
五、 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的建议第49-58页
 (一) 完善与丰富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内容第49-50页
  1. 梳理和规范中华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第49-50页
  2. 灵活掌握并丰富中华文化的传播内涵第50页
 (二) 变革与拓展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渠道和形式第50-54页
  1. 加强文化传播的师资队伍建设第50-51页
  2. 加快国际汉语和文化教材开发第51-52页
  3. 开发灵活多样的文化传播活动第52页
  4. 充分利用好网络和媒体新媒介第52页
  5. 推进汉语水平考试国际化进程第52-53页
  6. 加强微型孔子学院的规模建设第53-54页
 (三) 加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第54-55页
  1. 关注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过程并及时做出调整第54页
  2. 建立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调研和战略研究机构第54-55页
 (四) 完善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效果监督和评估体制第55-56页
  1. 健全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效果监督体制第55页
  2. 完善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第55-56页
 (五) 促成文化“传播—交流—融合”模式发展,推进孔子学院全球发展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后记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词汇附带习得中任务含量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农村纠纷解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