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用户的兴趣及资源从而提升用户在维基百科上的贡献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动机 | 第12-13页 |
| ·研究空白和研究问题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 ·维基技术 | 第15-17页 |
| ·维基百科 | 第17-18页 |
| ·期望的研究贡献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与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 第2章 文献研究 | 第22-34页 |
| ·信息系统中关于维基和维基百科的研究 | 第22-28页 |
| ·质量和可靠性测量 | 第25页 |
| ·维基百科的应用 | 第25-26页 |
| ·客户为中心的商业行为 | 第26页 |
| ·个人对维基贡献行为的感知 | 第26-27页 |
| ·个人对维基的感知 | 第27-28页 |
| ·社区成员的特征 | 第28页 |
| ·维基百科质量和价值的研究 | 第28-34页 |
| ·维基百科质量的衡量 | 第30-31页 |
| ·维基百科文章质量的测量 | 第31-32页 |
| ·个人贡献质量的测量 | 第32-34页 |
| 第3章 理论背景 | 第34-38页 |
| ·关键众人理论 | 第34-36页 |
| ·生产函数 | 第34-35页 |
| ·多样性特征 | 第35页 |
| ·贡献者的相互依存性 | 第35-36页 |
| ·大众智慧的观点 | 第36-38页 |
| ·多样性 | 第36-37页 |
| ·独立性和分散性 | 第37-38页 |
| 第4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38-46页 |
| ·用户兴趣和贡献价值 | 第39-40页 |
| ·用户资源和贡献价值 | 第40-42页 |
| ·可用资源与贡献资源 | 第40-41页 |
| ·可用资源和贡献价值 | 第41页 |
| ·贡献资源与贡献价值 | 第41-42页 |
| ·调节作用 | 第42-46页 |
| ·贡献者类型 | 第42-43页 |
| ·独立性 | 第43-44页 |
| ·分散性 | 第44-46页 |
| 第5章 研究方法—定量研究 | 第46-56页 |
| ·研究设计 | 第46-48页 |
| ·在线问卷收集方法 | 第46页 |
| ·研究背景 | 第46-48页 |
| ·样本选择 | 第48页 |
| ·测量 | 第48-53页 |
| ·量表开发 | 第48-52页 |
| ·反映性和形成性测量 | 第52-53页 |
| ·试验研究 | 第53页 |
| ·数据收集 | 第53-56页 |
| ·数据收集过程 | 第53-54页 |
| ·问卷有效回复 | 第54页 |
| ·未回复偏差 | 第54页 |
| ·共同方法偏差 | 第54-55页 |
| ·人口统计资料 | 第55-56页 |
| 第6章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 | 第56-70页 |
| ·研究设置 | 第56-58页 |
| ·编码方案 | 第58-64页 |
| ·定义编辑类型和数据单位 | 第58-62页 |
| ·检验编码方案 | 第62-64页 |
| ·构念的测量 | 第64-65页 |
| ·内容分析步骤 | 第65-70页 |
| ·编码的有效性 | 第67-70页 |
| 第7章 数据分析和结果 | 第70-80页 |
| ·最终数据集的统计信息 | 第70-71页 |
| ·测量模型分析 | 第71-76页 |
| ·结构模型 | 第76-80页 |
| ·基础模型的检验 | 第76页 |
| ·贡献者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76-78页 |
| ·独立性的调节作用 | 第78-79页 |
| ·分散性的调节作用 | 第79-80页 |
| 第8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0-86页 |
| ·结果阐述 | 第80-81页 |
| ·研究与实业界的启示 | 第81-84页 |
| ·理论与研究的启示 | 第81-82页 |
| ·实业界的启示 | 第82-84页 |
|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机会 | 第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附录A 编码类别与例子Ⅰ | 第86-87页 |
| 附录B 编码类别与例子Ⅱ | 第87-95页 |
| 附录C 编码类别与以往文献类别的比较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