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鹿西斜坡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存在问题及难点 | 第12-13页 |
·缺乏统一的地层格架 | 第12页 |
·等时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不明 | 第12页 |
·地震资料问题 | 第12页 |
·地层岩性圈闭特征不明确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页 |
·沉积相划分与展布研究 | 第13页 |
·已知圈闭特征分析与有利区带预测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5页 |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5-18页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8-23页 |
·研究区地理与区域构造 | 第18-19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8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区域地层与沉积背景 | 第19-22页 |
·区域地层发育状况与岩性特征 | 第19-21页 |
·区域总体沉积环境 | 第21-22页 |
·勘探开发状况 | 第22-23页 |
3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35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 | 第23-24页 |
·基本原理 | 第23页 |
·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 | 第23-24页 |
·基准面旋回约束的地层对比 | 第24页 |
·束鹿西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 | 第24-33页 |
·旋回界面识别和旋回划分方案 | 第24-29页 |
·单井旋回划分 | 第29-30页 |
·井震层序格架建立与对比 | 第30-33页 |
·斜坡分类分区 | 第33-35页 |
·斜坡类型 | 第33-34页 |
·斜坡平面分区 | 第34-35页 |
4 沉积相划分与展布规律 | 第35-74页 |
·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35-36页 |
·选择关键井与典型井 | 第35页 |
·测井相模版建立与单井相划分 | 第35页 |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35-36页 |
·地震属性与沉积结合 | 第36页 |
·编制沉积相平面分布图 | 第36页 |
·岩心观察与沉积相识别 | 第36-47页 |
·岩心沉积构造与特殊现象 | 第36-42页 |
·分层岩心沉积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典型单井岩心分析 | 第44-47页 |
·单井微相划分与连井微相对比 | 第47-59页 |
·岩相划分与岩相模板建立 | 第47-52页 |
·测井相识别与测井相模板 | 第52-53页 |
·粒度概率累计曲线分析 | 第53-56页 |
·单井沉积相划分结果 | 第56-57页 |
·连井沉积相对比 | 第57-59页 |
·平面相综合研究 | 第59-74页 |
·总体沉积环境分析 | 第59页 |
·平面亚相划分方法与原则 | 第59-65页 |
·平面亚相展布规律 | 第65-72页 |
·沉积亚相演化规律 | 第72页 |
·砂体成因分析 | 第72-74页 |
5 地层岩性圈闭特征和有利区带预测 | 第74-90页 |
·地层岩性圈闭分布规律 | 第74-77页 |
·圈闭类型 | 第74-76页 |
·地层岩性圈闭分布特征 | 第76-77页 |
·地层岩性圈闭主控因素 | 第77-81页 |
·圈闭形成条件 | 第77-79页 |
·圈闭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 第79-81页 |
·有利区带预测 | 第81-90页 |
·地层岩性圈闭有利区带预测 | 第81-84页 |
·地层岩性圈闭有利区带分类 | 第84-90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