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新型功能分子 BST2 研究进展 | 第8-16页 |
| ·BST2 的结构 | 第8-10页 |
| ·BST2 对囊膜病毒的抑制作用 | 第10-12页 |
| ·病毒对 BST2 的拮抗作用 | 第12-14页 |
| ·Vpu 蛋白 | 第13页 |
| ·Env 蛋白 | 第13页 |
| ·Nef 蛋白 | 第13页 |
| ·K5 蛋白 | 第13-14页 |
| ·BST2 抗体 | 第14页 |
| ·BST2 协助人巨细胞病毒(HCMV)进入细胞 | 第14页 |
| ·BST2 在天然免疫中可能扮演的其他角色 | 第14-15页 |
| ·展望 | 第15-16页 |
| 第2章 BST2 基因克隆、表达及纯化 | 第16-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20页 |
|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16页 |
| ·工具酶、试剂盒、分子量标准 | 第16页 |
| ·菌株 | 第16-17页 |
| ·质粒 | 第17页 |
| ·引物序列 | 第17页 |
| ·常用缓冲液及其他溶液配制 | 第17-19页 |
| ·分析软件 | 第19页 |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 ·BST2 质粒的构建 | 第20-22页 |
| ·BST2 蛋白的表达 | 第22-23页 |
| ·BST2 蛋白的纯化 | 第23页 |
|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 ·BST2 基因克隆 | 第23-24页 |
| ·pET21a-BST2 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24页 |
| ·BST2 蛋白表达鉴定 | 第24-25页 |
| ·BST2 蛋白纯化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第3章 BST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 第27-37页 |
| ·材料 | 第27-29页 |
| ·免疫抗原与检测抗原 | 第27页 |
| ·杂交瘤细胞株 | 第27页 |
|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 ·主要溶液 | 第28页 |
| ·其它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2页 |
| ·免疫接种 | 第29-30页 |
|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30-31页 |
|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第31页 |
| ·单抗纯化 | 第31-32页 |
| ·特性检测 | 第32页 |
| ·结果 | 第32-36页 |
| ·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32页 |
| ·抗体的纯化 | 第32-34页 |
| ·Western blot 检测 BST2 单抗与 BST2 蛋白的结合 | 第34-35页 |
| ·BST2 蛋白单克隆抗体与抗原 BST2 蛋白结合的亲和力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第4章 外周血 BST2 表达的初步检测 | 第37-42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免疫抗原与检测抗原 | 第37页 |
| ·杂交瘤细胞株 | 第37页 |
| ·HIV 外周血 | 第37页 |
| ·实验动物 | 第37-38页 |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 ·主要溶液 | 第38页 |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40页 |
| ·杂交瘤细胞复苏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38-39页 |
| ·血液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 第39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 BST2 表达 | 第39-40页 |
| ·结果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