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城市发展与传统民居的保护 | 第11页 |
·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的发掘 | 第11-12页 |
·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 | 第12-13页 |
·易地保护与再生的解析 | 第13-16页 |
·传统民居的易地保护 | 第13-15页 |
·历史建筑的再生利用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易地保护与再生的政策与措施 | 第19-30页 |
·易地保护与再生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易地保护的相关政策 | 第19-20页 |
·文化的传承与再生 | 第20-21页 |
·实用性与记忆性 | 第21-23页 |
·传统民居易地保护与再生的可行性 | 第23-29页 |
·传统民居结构体系易地保护的可操作性 | 第23-25页 |
·发展的冲突与安全性的保障 | 第25-27页 |
·建筑遗产保护基地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北中街传统民居易地保护的前期研究 | 第30-42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发展与特色 | 第30-37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历史背景 | 第30-31页 |
·独具特色的满族民居 | 第31-34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现状调研 | 第34-37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前期测绘 | 第37-39页 |
·前期测绘内容 | 第37-39页 |
·多次测绘与图纸校对 | 第39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拆解 | 第39-41页 |
·拆解过程中的整体测绘与构建编号 | 第40-41页 |
·拆解后单个构件的测绘及材料毁坏情况记录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北中街传统民居易地保护的再生设计 | 第42-62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总体布局 | 第42-46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单体复原设计 | 第46-55页 |
·建筑形制的复原设计 | 第46-53页 |
·细部装饰与陈设的复原设计 | 第53-55页 |
·北中街传统民居的空间再生设计 | 第55-61页 |
·新建院落的空间设计 | 第55-57页 |
·原有建筑易地保护后的空间再生与利用 | 第57-59页 |
·扩建部分的空间设计与利用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北中街传统民居易地保护与再生的生态营造 | 第62-72页 |
·建筑室内舒适度的要求 | 第62-63页 |
·通风采光技术 | 第63-67页 |
·通风组织 | 第63-65页 |
·采光手段 | 第65-67页 |
·采暖方式 | 第67页 |
·传统施工技术的适用与更新 | 第67-71页 |
·墙体与屋面的适应与更新 | 第67-68页 |
·门窗的构造更新 | 第68-69页 |
·炕的采暖构造更新 | 第69-70页 |
·孔洞与缝隙的处理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2-74页 |
附录 1:沈阳市北中街传统民居的测绘报告与测绘图(节选) | 第74-79页 |
附录 2:构件编号与质量清单 | 第79-82页 |
附录 3:修复进程表与施工记录 | 第82-88页 |
附录 4:沈阳市北中街传统民居迁建保护工程施工图(节选) | 第88-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