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向示范刀采煤机滚筒调高系统的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滚筒自动调高系统发展现状及应用 | 第13-16页 |
·直接调高技术 | 第13-15页 |
·间接调高技术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2 记忆截割原理 | 第18-39页 |
·引言 | 第18页 |
·采煤机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记忆截割系统 | 第19-22页 |
·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工作模式 | 第20-21页 |
·工作特点 | 第21-22页 |
·截割方式 | 第22-24页 |
·采煤机进刀方式 | 第22-23页 |
·控制方式 | 第23-24页 |
·采样周期确定 | 第24-27页 |
·顶底板的变化 | 第24-25页 |
·支架推移要求 | 第25页 |
·煤层厚度变化 | 第25页 |
·调高的调控性能 | 第25-27页 |
·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单向示范刀记忆截割模型 | 第28-30页 |
·单向示范刀采样轨迹规划 | 第30-37页 |
·优化算法 | 第30页 |
·粒子群算法原理 | 第30-33页 |
·规划的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模拟仿真 | 第35-37页 |
·记忆截割轨迹的数值模拟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设计 | 第39-48页 |
·引言 | 第39页 |
·模糊自适应 PID | 第39页 |
·系统控制策略 | 第39-40页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原理 | 第40-42页 |
·模糊控制器 | 第40页 |
·模糊集合 | 第40-41页 |
·组成及原理 | 第41-42页 |
·设计步骤 | 第42页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 | 第42-46页 |
·确定模糊控制器结构 | 第42页 |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以及语言变量 | 第42-43页 |
·精确量模糊化 | 第43-44页 |
·模糊控制规则 | 第44-45页 |
·模糊推理与反模糊化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记忆截割系统的硬件与软件 | 第48-60页 |
·引言 | 第48页 |
·系统性能要求 | 第48-49页 |
·系统选择及检测参数 | 第49-50页 |
·系统选择 | 第49-50页 |
·检测参数确定 | 第50页 |
·系统硬件设计 | 第50-57页 |
·主要控制量及通信端口统计 | 第51页 |
·工控机 | 第51页 |
·PLC 控制器 | 第51-52页 |
·控制器电源供电和 I/0 的输入、输出接线 | 第52-55页 |
·传感器选择与用途 | 第55-57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60-72页 |
·引言 | 第60页 |
·液压调高系统原理 | 第60-61页 |
·系统建模 | 第61-65页 |
·放大器传递函数 | 第61页 |
·电液比例方向阀的传递函数 | 第61页 |
·阀控缸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模糊自适应 PID 线性比例控制仿真 | 第65-71页 |
·电液比例方向阀与电磁换向阀液压系统仿真 | 第65-67页 |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策略的系统仿真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81页 |
详细摘要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