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9-14页 |
| 第一章 咳嗽变异性哮喘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 1 发病机制 | 第9-10页 |
| ·炎性因素 | 第9页 |
| ·神经因素 | 第9页 |
| ·感染因素与遗传因素 | 第9-10页 |
| 2 临床诊断 | 第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辅助检查 | 第10页 |
| 3 鉴别诊断 | 第10-12页 |
| ·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AC) | 第11页 |
| ·鼻后滴漏综合症(PNDs) | 第11页 |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 第11页 |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 第11页 |
| ·药源性咳嗽 | 第11-12页 |
| ·感染后咳嗽 | 第12页 |
| 4 治疗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4页 |
| 1 外感与六淫相关,风为先导 | 第13页 |
| 2 内伤与五脏相关,肺为主脏 | 第13-14页 |
| 3 内有伏邪与痰瘀相关 | 第14页 |
| 4 其它 | 第14页 |
| 第二部分 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 第14-19页 |
| 1. 咳嗽变异性哮喘风燥犯肺证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 ·风邪致咳的特点 | 第14-15页 |
| ·燥邪致咳特点 | 第15页 |
| ·银川地区地理气象特点 | 第15-16页 |
| ·银川地区饮食特点 | 第16-17页 |
| ·风与燥相合,两邪犯肺的特点 | 第17页 |
| 2. 治法 | 第17页 |
| ·疏风润燥、理肺止咳、利咽止庠 | 第17页 |
| ·加减变化 | 第17页 |
| 3. 方药分析 | 第17-19页 |
| ·主方与加减特点 | 第17-18页 |
| ·组方分析 | 第18-19页 |
| ·组方现代药理研究 | 第19页 |
| 第三部分 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 | 第19-30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9-22页 |
|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 ·病例选择 | 第19-20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0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0页 |
| ·中止和撤除病例标准 | 第20页 |
| ·一般临床资料 | 第20-22页 |
| 2 分组方法 | 第22-23页 |
| 3 治疗方法 | 第23页 |
| ·用药方法 | 第23页 |
| ·疗程 | 第23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3-25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3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23-24页 |
| ·观测时点 | 第24-25页 |
| 5. 疗效判定 | 第25页 |
| 6.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 第25页 |
| 7 结果 | 第25-28页 |
| ·咳嗽疗效结果 | 第25-26页 |
| ·止咳疗效结果 | 第26-27页 |
| ·证候疗效结果 | 第27页 |
| ·中医证候总积分结果 | 第27页 |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 | 第27-28页 |
|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28页 |
| 8 讨论 | 第28-30页 |
|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综述 | 第34-39页 |
| 1 辨治外感 | 第34页 |
| 2 辨治内伤 | 第34-35页 |
| 3 辨治痰瘀 | 第35页 |
| 4 分期论治 | 第35-36页 |
| 5 其它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详细摘要 | 第40-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