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 ·新产品开发方案组合决策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 ·需要建立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分析模型 | 第15页 |
| ·需要建立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筛选的指标体系 | 第15-16页 |
| ·需要深入研究新产品开发方案的组合决策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本文结构 | 第21-22页 |
| ·本文拟创新点 | 第22-25页 |
| 第2章 新产品开发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5-47页 |
|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第25-26页 |
| ·关于新产品开发的概念与过程 | 第26-37页 |
| ·新产品开发的概念与特点 | 第27-31页 |
| ·新产品开发的过程 | 第31-37页 |
| ·关于新产品开发中的决策问题 | 第37-44页 |
| ·新产品开发的决策过程与主要特点 | 第37-40页 |
| ·新产品开发决策考虑的因素 | 第40-41页 |
| ·新产品开发决策的模型和方法 | 第41-44页 |
| ·已有文献的贡献与不足 | 第44-46页 |
| ·贡献 | 第44-45页 |
| ·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 ·新产品开发组合决策研究问题的形成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3章 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分析模型 | 第47-55页 |
| ·建立新产品开发方案分析模型的目的与步骤 | 第47-48页 |
| ·目的 | 第47页 |
| ·步骤 | 第47-48页 |
| ·分析模型中两个维度的指标体系确定 | 第48-51页 |
| ·新产品开发经济效益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8-49页 |
| ·新产品开发风险与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9-51页 |
| ·新产品开发方案波士顿矩阵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51-54页 |
| ·模型 | 第52-53页 |
| ·模型框架的解释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4章 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筛选 | 第55-65页 |
| ·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筛选的指标体系 | 第55-61页 |
| ·新产品开发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9页 |
| ·新产品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61页 |
| ·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分析与筛选 | 第61-62页 |
| ·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分析 | 第61页 |
| ·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筛选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 第5章 基于筛选结果的新产品开发方案的组合决策 | 第65-71页 |
| ·新产品开发方案组合决策模型构建的基础 | 第65-66页 |
| ·模型的构建依据 | 第65-66页 |
| ·模型的构建步骤 | 第66页 |
| ·新产品开发方案的组合决策模型 | 第66-68页 |
| ·线性规划模型 | 第66-67页 |
| ·模型的解释和分析 | 第67-68页 |
| ·决策模型的求解 | 第68-69页 |
| ·求解过程 | 第68-69页 |
| ·结果分析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6章 实例分析:XX企业新产品开发方案的组合决策 | 第71-85页 |
| ·XX企业新产品开发情况 | 第71-72页 |
| ·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第71页 |
| ·企业拟开发新产品的备选方案 | 第71-72页 |
| ·XX企业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筛选过程 | 第72-82页 |
| ·筛选依据的确定 | 第72-74页 |
| ·筛选信息的获取 | 第74页 |
| ·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模型的信息处理 | 第74-81页 |
| ·新产品开发备选方案的筛选结果 | 第81-82页 |
| ·XX企业新产品开发方案的组合决策 | 第82-84页 |
| ·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 | 第82页 |
| ·新产品开发方案组合决策模型的构建 | 第82-83页 |
| ·决策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83-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5-87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85页 |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85-86页 |
|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86页 |
|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致谢 | 第91-93页 |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