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27页 |
| 1 常见抗真菌抗生素 | 第9-11页 |
| ·农用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医用抗真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 ·多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第10-11页 |
| 2 抗真菌抗生素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 第11-12页 |
| ·以麦角甾醇为靶位 | 第11页 |
| ·以细胞膜中鞘磷脂为作用靶位 | 第11页 |
| ·作用于真菌的细胞壁 | 第11-12页 |
| ·抑制真菌内部蛋白质合成 | 第12页 |
| ·作用于电子转移系统等胞内能量代谢系统 | 第12页 |
| ·抑制核酸的合成 | 第12页 |
| 3 抗生素产生菌的常见诱变方法 | 第12-15页 |
| ·物理诱变 | 第12-13页 |
| ·化学诱变 | 第13-15页 |
| ·复合诱变 | 第15页 |
| 4 抗生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5-19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16-17页 |
| ·萃取技术 | 第17-18页 |
| ·离子交换技术 | 第18-19页 |
| ·大网格树脂吸附技术 | 第19页 |
| 5 抗生素效价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 ·管碟法(微生物测定法)测定抗生素效价 | 第19-20页 |
| ·比浊法测定抗生素效价 | 第20-21页 |
| ·高效液相法测定抗生素效价 | 第21页 |
| ·三种抗生素效价测定方法的优劣 | 第21-22页 |
| 6 抗生素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22-24页 |
| ·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优化 | 第22-23页 |
| ·菌种的选育 | 第23页 |
| ·发酵参数的控制 | 第23-24页 |
| 7 福司曲星及其类似物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24-26页 |
| 8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一章 山东链霉菌所产抗生素效价测定 | 第27-41页 |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2页 |
| ·材料 | 第27-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 ·指示菌的选择 | 第32-33页 |
| ·管碟法测定抗生素效价 | 第33-35页 |
| ·比浊法测定抗生素效价测定 | 第35-37页 |
| ·HPLC对两种效价测定方法准确性检验 | 第37-40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山东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41-6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方法 | 第42-47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47-66页 |
| ·菌种诱变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 ·发酵优化结果 | 第52-66页 |
| 3 小结和讨论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山东链霉菌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67-7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7-70页 |
|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 ·方法 | 第68-70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70-77页 |
| ·抗生素不同酸碱程度和温度下稳定性测试 | 第70-71页 |
| ·不同PH条件下的纸层析 | 第71-72页 |
| ·抗生素前提取方法的测定 | 第72-73页 |
| ·不同试剂的萃取实验 | 第73-74页 |
| ·大孔树脂分离效果的探索 | 第74-75页 |
| ·液相分离效果条件优化 | 第75-76页 |
| ·冷冻干燥和旋转蒸发条件的摸索 | 第76-77页 |
| ·抗生素最终分离条件 | 第77页 |
| 3 讨论 | 第77-78页 |
| 第五章 山东链霉菌所产抗生素抗植物病菌实验以及抗肿瘤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78-8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8-81页 |
| ·材料 | 第78-79页 |
| ·方法 | 第79-81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81-86页 |
| ·抗植物病菌实验 | 第81-84页 |
| ·抗肿瘤效果的初步探索 | 第84-86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6-87页 |
| 全文总结 | 第87-88页 |
| 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 致谢 | 第97-9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