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社会公信力及其提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理论价值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政府社会公信力概述 | 第19-3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公信力的核心语义解读 | 第19-20页 |
二、公信力 | 第20页 |
三、政府公信力 | 第20-21页 |
四、政府社会公信力 | 第21-22页 |
五、公信力提升 | 第22页 |
第二节 政府社会公信力的理论依据 | 第22-26页 |
一、社会契约理论 | 第22-23页 |
二、政府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一)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3-24页 |
(二) 诚信政府理论 | 第24页 |
(三) “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理论 | 第24页 |
三、和谐社会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国外部分国家政府社会公信力建设经验 | 第26-31页 |
一、美国政府社会公信力建设经验 | 第26-27页 |
二、韩国政府社会公信力探索思路 | 第27-28页 |
三、日本政府社会公信力构建机制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当前我国政府社会公信力现状评估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社会公信力建设的进展 | 第31-38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社会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社会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政府与公众沟通互信机制不通畅 | 第41-43页 |
一、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性不强 | 第41页 |
二、政府与公众沟通形式单一狭窄 | 第41-42页 |
三、沟通媒体公信力弱化 | 第42页 |
四、公众对政府公信角色期望与现实有反差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政府公共管理问责机制不到位 | 第43-45页 |
一、政府公共管理问责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44页 |
二、政府公共管理问责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44页 |
三、政府公共管理问责人治色彩较浓 | 第44-45页 |
四、公共管理中行政作为问责体系不够完善 | 第45页 |
第三节 政府突发公共危机应急机制不健全 | 第45-49页 |
一、突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尚不完善 | 第45-46页 |
二、突发公共危机中信息处理机制尚未健全 | 第46页 |
三、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尚未完善 | 第46页 |
四、突发公共危机中公众心理干预机制尚不健全 | 第46-47页 |
五、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的机制尚未形成 | 第47页 |
六、突发公共危机事后问责制度尚未形成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政府社会公信力提升对策探讨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完善政府与公众沟通互信机制 | 第49-53页 |
一、政府与公众沟通互信理念转变 | 第49页 |
二、变革组织体系以及干部人事制度 | 第49页 |
三、拓宽政府与公众沟通互信渠道 | 第49-50页 |
四、打造主流责任媒体和公信大众传媒 | 第50页 |
五、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互信的法制化 | 第50-53页 |
第二节 强化政府公共管理问责机制 | 第53-54页 |
一、完善政府公共管理问责相关法律法规 | 第53页 |
二、健全政府公共管理问责监督机制 | 第53-54页 |
三、加强政府公共管理问责制度建设 | 第54页 |
第三节 健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 第54-57页 |
一、健全突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 第54-55页 |
二、健全突发公共危机信息处理发布机制 | 第55页 |
三、加强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 第55-56页 |
四、健全突发公共危机中民众心理干预机制 | 第56页 |
五、构建突发公共危机事后问责反思机制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