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倾倒对青岛海洋倾倒区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0 引言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4-18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实施方案 | 第17-18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38页 |
| ·海洋倾倒区与倾倒物概况 | 第18-22页 |
| ·倾倒区概况 | 第18-19页 |
| ·倾倒物概况 | 第19-20页 |
| ·调查的范围与项目 | 第20-22页 |
| ·气象环境概况 | 第22-33页 |
| ·风 | 第22-24页 |
| ·气温 | 第24-25页 |
| ·降水 | 第25页 |
| ·雾 | 第25页 |
| ·波浪 | 第25-30页 |
| ·潮汐 | 第30-32页 |
| ·潮流 | 第32页 |
| ·水温 | 第32页 |
| ·盐度 | 第32-33页 |
| ·海洋功能区划 | 第33-36页 |
| ·青岛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 第33-34页 |
| ·倾倒区邻近主要功能区 | 第34-36页 |
| ·海上资源与渔业生产 | 第36-38页 |
| ·渔业资源 | 第36页 |
| ·水产养殖 | 第36-37页 |
| ·环境敏感区与环境保护目标 | 第37-38页 |
| 3 水质环境评价 | 第38-63页 |
| ·分析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8页 |
| ·评价概况 | 第38-40页 |
| ·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 ·评价参数与标准 | 第39-40页 |
| ·水质质量评价 | 第40-62页 |
| ·各调查因子年平均浓度变化结果 | 第40-48页 |
| ·水质评价 | 第48-62页 |
| ·水质环境评价小结 | 第62-63页 |
| 4 沉积物环境评价 | 第63-71页 |
| ·调查概况 | 第63页 |
| ·评价概况 | 第63-64页 |
| ·评价方法 | 第63页 |
| ·评价参数与标准 | 第63-64页 |
| ·沉积物质量现状与评价 | 第64-70页 |
| ·调查结果 | 第64-69页 |
| ·沉积物评价结果 | 第69-70页 |
| ·沉积物评价小结 | 第70-71页 |
| 5 生物环境现状与评价 | 第71-80页 |
| ·调查概况与分析评价方法 | 第71-72页 |
| ·调查与分析方法 | 第71页 |
| ·评价方法 | 第71-72页 |
| ·叶绿素a | 第72-73页 |
| ·浮游植物 | 第73-74页 |
| ·种类组成与分布 | 第73-74页 |
| ·优势种 | 第74页 |
| ·群落特征 | 第74页 |
| ·浮游动物 | 第74-77页 |
| ·种类组成 | 第74-75页 |
| ·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平面分布 | 第75-76页 |
| ·优势种的平面分布 | 第76-77页 |
| ·群落特征 | 第77页 |
| ·底栖生物 | 第77-79页 |
| ·种类组成与分布 | 第77-78页 |
| ·生物量组成与分布 | 第78页 |
| ·密度组成与分布 | 第78页 |
| ·群落特征 | 第78-79页 |
| ·生物环境评价小结 | 第79-80页 |
| 6 水深分析评价 | 第80-87页 |
| ·水深现状测量 | 第80-81页 |
| ·测量范围 | 第80-81页 |
| ·技术参数 | 第81页 |
| ·测量依据 | 第81页 |
| ·水深测量结果 | 第81-82页 |
| ·水深变化分析 | 第82-87页 |
| 7 典型站点调查因子比较分析 | 第87-93页 |
| ·胶州湾调查资料情况 | 第87-88页 |
| ·调查海域范围及调查时间 | 第87页 |
| ·调查站位布设 | 第87-88页 |
| ·比较站位选取 | 第88页 |
| ·水质资料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 ·沉积物资料对比分析 | 第90-93页 |
| 8 潮流场与疏浚物扩散数值模拟分析 | 第93-118页 |
| ·倾倒区潮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93-111页 |
| ·数值模式概况 | 第93页 |
| ·模式基本控制方程 | 第93-96页 |
| ·边界条件及网格设置 | 第96-97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 ·潮流的模拟结果 | 第98-111页 |
| ·悬浮泥沙迁移扩散数值模拟 | 第111-118页 |
| ·泥沙扩散迁移三维数学模型 | 第111页 |
| ·边界条件 | 第111-112页 |
| ·模拟范围及其它参数 | 第112页 |
| ·泥沙迁移扩散浓度场预测结果 | 第112-118页 |
| 9 结论及建议 | 第118-122页 |
| ·结论 | 第118-119页 |
| ·建议 | 第119-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4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