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10-11页 |
| ·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 ·框架结构 | 第11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历史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 第11页 |
| ·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第11-12页 |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第12页 |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 1 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4-19页 |
| ·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 ·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5页 |
| ·区位理论 | 第15-16页 |
|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第16页 |
| ·国内外城市群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国外城市群的研究综述 | 第17页 |
| ·国内城市群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2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现状及振兴的必要性 | 第19-30页 |
|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现状 | 第19-27页 |
| ·国内生产总值 | 第20-22页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第22-23页 |
| ·产业结构 | 第23-24页 |
| ·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 | 第24-25页 |
| ·教育与科研 | 第25-27页 |
| ·振兴辽中南城市群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 ·规模效应得以扩大 | 第27-28页 |
| ·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 第28页 |
| ·区域行政分割得以消除 | 第28-30页 |
| 3 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主要城市群对比分析 | 第30-37页 |
| ·我国主要城市群发展现状 | 第30-33页 |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第30-31页 |
|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第31-32页 |
| ·京津冀城市群 | 第32-33页 |
| ·辽中南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 ·各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各城市群经济情况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 ·各城市群内部构造比较分析 | 第35-37页 |
| 4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37-45页 |
| ·优势 | 第37-39页 |
| ·优越的地理位置 | 第37页 |
| ·得天独厚的资源要素 | 第37-38页 |
| ·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 | 第38-39页 |
| ·坚实的经济基础 | 第39页 |
| ·劣势 | 第39-42页 |
| ·沈阳的辐射作用不强 | 第40页 |
| ·城市群缺乏统一规划 | 第40-41页 |
| ·历史造成观念的落后 | 第41页 |
| ·缺乏合理的要素配置 | 第41-42页 |
| ·机遇 | 第42-43页 |
| ·经济全球化与东北振兴 | 第42页 |
|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 第42-43页 |
| ·2013 年全运会的契机 | 第43页 |
| ·挑战 | 第43-45页 |
| ·国际各大城市群间的竞争 | 第43-44页 |
| ·国内各大城市群间的竞争 | 第44-45页 |
| 5 加快建设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 ·区域政府职能管理体制改革 | 第45-46页 |
| ·行使管理职能 | 第45页 |
| ·发挥引导职能 | 第45-46页 |
| ·提升市场的自身调节能力 | 第46页 |
|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 第46-48页 |
| ·转变产业组织机制 | 第47页 |
|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 第47-48页 |
|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 第48页 |
| ·统筹规划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 | 第48-51页 |
| ·统筹规划城市群 | 第48-49页 |
|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