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1 前言 | 第13-27页 | 
| ·非生物逆境条件下植物钙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植物对逆境信号的感受及钙信使的产生 | 第13-14页 | 
| ·钙结合蛋白受体及钙信号系统在植物对逆境应答反应的作用 | 第14-17页 | 
| ·CBL-CIPK信号途径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各种CBL、CIPK成员表达方式说明CBL-CIPK之间存在多种信号传递模型 | 第17-18页 | 
| ·CBL-CIPK信号途径在盐胁迫下转导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 ·CBL-CIPK信号途径在干旱和低钾胁迫下转导的分子机制 | 第19-21页 | 
| ·CBL-CIPK信号途径对质膜H~+-ATP酶调节 | 第21页 | 
| ·氮素营养与CBL-CIPK信号途径 | 第21-22页 | 
| ·CBL-CIPK信号途径和ABA信号途径交叉响应的分子调控机理 | 第22-24页 | 
| ·胡杨与逆境 | 第24-25页 | 
|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2 毛果杨基因组(Populus trichocarpa)数据库CBL基因家族、CIPK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序列分析 | 第27-3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7页 | 
| ·毛果杨基因组CBL、CIPK家族成员生物信息检索 | 第27页 | 
| ·毛果杨基因组CBL、CIPK基因家族成员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27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7-37页 | 
| ·毛果杨基因组CBL基因家族 | 第27-31页 | 
| ·毛果杨CBL基因家族概况 | 第27-28页 | 
| ·毛果杨CBL基因家族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28-29页 | 
| ·毛果杨CBL基因内含子插入分析 | 第29-30页 | 
| ·拟南芥、水稻、毛果杨CBL成员之间进化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 ·毛果杨丛因组CIPK家族 | 第31-37页 | 
| ·毛果杨CIPK基因家族概况 | 第31-33页 | 
| ·毛果杨CIPK基因家族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3-35页 | 
| ·毛果杨CIPK基因家族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 ·毛果杨、拟南芥CIPK基因家族成员进化分析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9页 | 
| 3 胡杨CBL、CIPK基因家族成员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39-5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5页 | 
| ·材料 | 第39页 | 
| ·方法 | 第39-45页 | 
| ·材料处理 | 第39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 ·反转录反应 | 第40页 | 
| ·胡杨CBL家族成员克隆 | 第40-41页 | 
|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41-42页 | 
| ·胡杨CIPK基因克隆 | 第42-43页 | 
| ·琼脂糖回收 | 第43页 | 
| ·T-载体构建 | 第43页 | 
| ·转化至大肠杆菌TOP10 | 第43-44页 | 
| ·重组质粒的抗生素筛选 | 第44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和测序 | 第44页 | 
| ·大肠杆菌质粒小提 | 第44-45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5-50页 | 
| ·胡杨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45页 | 
| ·胡杨CBL基因家族成员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5-47页 | 
| ·胡杨CBL基因成员在盐、冷和模拟干旱处理条件下的表达谱分析 | 第47-49页 | 
| ·胡杨CIPK基因家族的克隆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3页 | 
| 4 胡杨CBL-CIPK信号网络鉴定 | 第53-6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6页 | 
| ·材料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 ·胡杨CBL基因家族成员酵母杂交载体构建 | 第53-55页 | 
| ·胡杨CIPK基因家族成员酵母杂交载体构建 | 第55页 | 
| ·酵母双杂交方法的建立 | 第55-5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56-59页 | 
|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56-57页 | 
| ·酵母双杂交结果和分析 | 第57-59页 | 
| ·讨论 | 第59-61页 | 
| 5 胡杨CBL-CIPK途径调控的低钾、高盐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 第61-8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61-71页 | 
| ·BiFC系统载体构建 | 第61-62页 | 
| ·Gateway技术原理 | 第62-64页 | 
| ·PeCBL1、CBL4,CIPK23a、CIPK23b、CIPK24a、CIPK24b入门克隆载体的建立 | 第64页 | 
| ·构建GST重组表达载体 | 第64-65页 | 
| ·目的蛋白分离纯化 | 第65页 | 
| ·胡杨CIPK23a、24a的体外磷酸化 | 第65-66页 | 
| ·PeCIPKs的定点突变 | 第66页 | 
|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 第66-67页 |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向农杆菌GV3101的转化 | 第67页 | 
| ·BiFC系统的建立 | 第67-68页 | 
| ·胡杨CBL、CIPK在烟草叶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68页 | 
| ·烟草叶片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68页 | 
| ·拟南芥转化方法 | 第68-69页 | 
|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69-70页 | 
| ·拟南芥DNA基因组提取 | 第69页 | 
|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 | 第69-70页 | 
|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分析的逆境处理 | 第70页 | 
| ·胡杨CBL4、CIPK23a、CIPK24a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70-71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71-86页 | 
| ·胡杨CBL1、CBL4、CIPK23a、CIPK23b、CIPK24a亚细胞定位 | 第71-72页 | 
| ·BiFC分析CIPK与CBL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72-76页 | 
| ·CIPK磷酸化程度不影响与CBL之间相互作用 | 第76页 | 
| ·胡杨CIPK基因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体外磷酸化 | 第76-78页 | 
| ·胡杨CBL4、CIPK23a、CIPK24a在盐胁迫条件下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 第78页 | 
| ·胡杨CBL1、4;CIPK23a、23b、24a、24b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研究 | 第78-80页 | 
| ·胡杨CBL1参与低钾胁迫的信号转导 | 第80-81页 | 
| ·胡杨CBL-CIPK信号途径调控的低钾、高盐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 第81-86页 | 
| ·讨论 | 第86-89页 | 
| 6 胡杨Shaker-like型钾离子通道家族成员鉴定和功能分析 | 第89-10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9-94页 | 
| ·材料 | 第89页 | 
| ·在毛果杨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KC家族成员检索及分析 | 第89页 | 
| ·胡杨Shaker-like型基因家族成员组织表达分析 | 第89-90页 | 
| ·PeKC基因家族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90-92页 | 
| ·PeKC1、PeKC2基因全长克隆及转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92页 | 
| ·PeKC1、2基因在盐、低钾条件下表达分析 | 第92-93页 | 
| ·胡杨KC1、KC2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及aktl突变体研究 | 第93页 | 
| ·胡杨KC1编码的C-端(细胞质)各结构域及CIPK23a编码的各结构域酵母杂交载体构建 | 第93-94页 | 
| ·BiFC系统载体构建 | 第94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94-104页 | 
| ·毛果杨Shaker-like型钾离子通道家族成员鉴定 | 第94-95页 | 
| ·毛果杨Shaker-like型钾离子通道系统进化树及该家族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95-97页 | 
| ·胡杨Shaker-like型钾离子通道成员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 第97页 | 
| ·酵母双杂交鉴定胡杨KC钾离子通道与CIPK之间相互作用 | 第97-99页 | 
| ·胡杨Shaker-like型钾离子通道PeKC1、PeKC2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99-100页 | 
| ·胡杨PeKC1、2在高盐和低钾条件下表达分析 | 第100-101页 | 
| ·胡杨KC1、2亚细胞定位和BiFC验证胡杨CIPK23a与PeKC1、2之间相互作用 | 第101-102页 | 
| ·胡杨PeKC1和PeKC2转化野生型拟南芥研究 | 第102-103页 | 
| ·胡杨PeKC1和PeKC2转化拟南芥突变体akt1研究 | 第103-104页 | 
| ·讨论 | 第104-106页 | 
| 7 胡杨CBL-CIPK信号途径调控的下游基因-ECT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106-11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06-107页 | 
| ·在毛果杨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ECT家族成员检索及分析 | 第106页 | 
| ·胡杨ECT1、3、4、9、11基因克隆及酵母杂交载体构建 | 第106-107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107-110页 | 
| ·毛果杨ECT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107-108页 | 
| ·毛果杨EC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108页 | 
| ·毛果杨、拟南芥、水稻ECT基因进化树分析 | 第108-109页 | 
| ·胡杨ECT基因家族成员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09-110页 | 
| ·讨论 | 第110-111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4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创新点 | 第113页 | 
| ·展望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 附录 | 第123-131页 | 
| 个人简介 | 第131-132页 | 
| 导师介绍 | 第132-134页 |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