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低碳经济的理论发展 | 第12-14页 |
(二) 低碳金融的提出和发展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5-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一) 可能的创新 | 第16页 |
(二) 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低碳金融概述 | 第17-24页 |
一、低碳金融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一) 低碳金融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低碳金融的作用 | 第18-20页 |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关系 | 第20-21页 |
三、国内外低碳金融的发展实践 | 第21-24页 |
(一) 国外发展低碳金融的实践 | 第21-22页 |
(二) 国内发展碳金融的实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安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必要性分析 | 第24-34页 |
一、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31页 |
(一) 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压力 | 第24-26页 |
(二) 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内压力 | 第26-30页 |
(三) 安徽省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 | 第30-31页 |
二、发展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一) 低碳金融促进低碳技术发展 | 第31-32页 |
(二) 低碳金融帮助企业投入低碳经济发展 | 第32-33页 |
(三) 低碳金融可以帮助低碳产品市场营销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安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 第34-42页 |
一、安徽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就 | 第34-37页 |
(一) 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研发低碳技术取得一定成果 | 第34-35页 |
(二) 建筑、工业与交通三大重点节能领域取得良好成果 | 第35-36页 |
(三) 低碳农业发展形成模式,林业碳汇发展潜力大 | 第36-37页 |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不足 | 第37-42页 |
(一) 化石能源消费旺盛,清洁能源资源不足 | 第37-38页 |
(二) 工业领域的高碳能源消耗巨大,减排任务艰巨 | 第38-40页 |
(三) 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工作推进缓慢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安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2-47页 |
一、安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现状 | 第42-43页 |
(一) 低碳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 第42页 |
(二) 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加快低碳信贷发展 | 第42-43页 |
(三) 安徽的碳排放交易初步得到发展 | 第43页 |
二、安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问题分析 | 第43-47页 |
(一) 低碳金融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 | 第43-44页 |
(二) 低碳金融的衍生产品和服务单一,创新不足 | 第44页 |
(三) 基于CDM项目的碳排放交易发展问题多多 | 第44-46页 |
(四) 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认识不足 | 第46页 |
(五) 低碳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度低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安徽发展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一、构建完善的低碳金融发展政策体系 | 第47-48页 |
二、开发低碳衍生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完善的低碳金融产品体系 | 第48-49页 |
三、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碳排放交易发展 | 第49-50页 |
四、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认识 | 第50-51页 |
五、健全低碳金融的组织体系,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