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1-17页
导论第17-33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第17-19页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第19-29页
  一、 国外研究概况第19-21页
  二、 中国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概述第21-23页
  三、 国内学界研究概况第23-28页
  四、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8-29页
 第三节 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9-31页
  一、 研究思路第30页
  二、 研究方法第30-31页
 第四节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31-33页
第一章 世界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兴起第33-53页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历程、形势与影响第33-45页
  一、 气候和气候变化第33-36页
  二、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形势第36-40页
  三、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第40-45页
 第二节 低碳经济的兴起第45-52页
  一、 低碳经济的萌芽、提出和发展第45-48页
  二、 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第48-50页
  三、 低碳经济发展的紧迫性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二章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及评析第53-73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和物质变换理论第53-60页
  一、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第53-58页
  二、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第58-60页
 第二节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第60-64页
  一、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理论第61-62页
  二、 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理论第62-63页
  三、 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第63-64页
  四、 马克思的生态学第64页
 第三节 低碳经济理论框架第64-67页
  一、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足迹理论第65页
  二、 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脱钩理论第65-66页
  三、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库兹涅茨曲线第66-67页
 第四节 其他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理论第67-70页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67-68页
  二、 生态经济理论第68-69页
  三、 循环经济理论第69-70页
  四、 绿色经济理论第70页
 第五节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评析第70-72页
 本章小节第72-73页
第三章 气候危机的成因分析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论第73-89页
 第一节 气候危机的成因分析第73-81页
  一、 西方生态哲学思想是气候危机的思想根源第73-75页
  二、 资本主义制度是气候危机的制度根源第75-77页
  三、 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是气候危机的直接原因第77-79页
  四、 西方生态殖民主义和生态霸权主义使得气候危机难以解决第79-81页
 第二节 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论研究第81-89页
  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第81-84页
  二、 坚持公平公正,强调合作共赢第84-89页
第四章 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及其比较分析第89-115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践第89-100页
  一、 英国——以市场机制建立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第90-92页
  二、 德国——以低碳技术为核心发展低碳实业第92-93页
  三、 法国——以新能源为核心打造低碳产业第93-94页
  四、 欧盟——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者和政策制定者第94-96页
  五、 美国——重视新能源开发应用的低碳新政第96-97页
  六、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第97-100页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第100-105页
  一、 印度——将低碳与环保相结合第100-101页
  二、 巴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第101-102页
  三、 南非——把提高能效和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第102-103页
  四、 韩国——低碳绿色增长计划第103-105页
 第三节 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的比较分析和启示第105-115页
  一、 发达国家之间低碳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第105-108页
  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第108-110页
  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第110-112页
  四、 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比较分析后的简要结论第112-113页
  五、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第113-115页
第五章 中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第115-153页
 第一节 中国碳排放的特征分析第115-122页
  一、 碳排放的总量趋势及国际对比第115-117页
  二、 人均碳排放的趋势及国际对比第117-118页
  三、 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及国际对比第118-120页
  四、 中国碳排放的总量特征第120-122页
 第二节 中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第122-146页
  一、 基于卡亚模型的理论分析第122-135页
  二、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分析第135-143页
  三、 基于经济增长模型的理论分析第143-146页
 第三节 气候变化谈判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第146-153页
  一、 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利益博弈和集团分化第147-148页
  二、 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分歧和争论第148-150页
  三、 未来气候变化谈判对中国的影响分析第150-153页
第六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形势及其政策分析第153-173页
 第一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困难第153-160页
  一、 人口特征第153-154页
  二、 能源禀赋第154-158页
  三、 环境现状第158页
  四、 发展阶段第158-159页
  五、 产业特征第159页
  六、 贸易结构第159-160页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第160-164页
  一、 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尚需完善第160-161页
  二、 中央政府主导、行政手段为主的推动模式不可持续第161-162页
  三、 低碳企业发展和低碳产业培育尚存的政策障碍第162-163页
  四、 能源价格管制第163-164页
 第三节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第164-167页
  一、 先进的社会制度第164-165页
  二、 减排空间较大第165-166页
  三、 技术减排潜力较大第166页
  四、 减排成本较低和后发优势第166-167页
 第四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第167-173页
  一、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第167-169页
  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简要述评第169-173页
第七章 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考第173-189页
 第一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第173-176页
  一、 以目标为指引加强战略规划第173-174页
  二、 以低碳立法和低碳政策为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第174-175页
  三、 以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核心夯实低碳经济发展基石第175页
  四、 以低碳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为重点充实低碳经济内涵第175-176页
  五、 以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第176页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第176-189页
  一、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第177-179页
  二、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第179-182页
  三、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和能源政策第182-184页
  四、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手段第184-186页
  五、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措施第186-187页
  六、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治和外交措施第187页
  七、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生态措施第187-189页
结束语:结论和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189-191页
 一、 结论第189-190页
 二、 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1页
 一、 著作类第191-195页
 二、 报纸期刊类第195-198页
 三、 论文类第198页
 四、 电子网络类第198-199页
 五、 外文类第199-201页
后记第201-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虚拟财产权的法律属性及保护
下一篇:(香港启明创富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章程翻译项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