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26页 |
一、信仰困境:一个值得关注的现代性话题 | 第10-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19页 |
三、研究视角和基本思路 | 第19-23页 |
注释 | 第23-26页 |
第一章 信仰的学理分析 | 第26-56页 |
第一节 信仰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 第26-33页 |
一、信仰的概念 | 第26-29页 |
二、信仰的基本特征 | 第29-33页 |
第二节 信仰的确立理由 | 第33-40页 |
一、信仰是人的存在和本质规定性 | 第33-35页 |
二、信仰是把握世界和构筑人生的方式 | 第35-36页 |
三、追求信仰是幸福生活之必要 | 第36-38页 |
四、信仰是支配主体行动的精神力量 | 第38-40页 |
第三节 信仰的类型与结构分析 | 第40-47页 |
一、信仰的类型分析 | 第40-41页 |
二、信仰的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第四节 信仰的辨明证成 | 第47-52页 |
一、信仰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 第47-49页 |
二、信仰是经验的还是超验的? | 第49-50页 |
三、信仰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 | 第50-51页 |
四、信仰是宗教的还是非宗教的?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6页 |
第二章 信仰的历史演进和现代表征 | 第56-94页 |
第一节 信仰的原始发生 | 第56-62页 |
一、动因:人类的独特存在状态与需要指向 | 第56-58页 |
二、条件:人类意识的产生与自觉 | 第58-59页 |
三、标志:灵魂观念的产生 | 第59-61页 |
四、落脚点:以主体形式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个体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中的信仰形态及其特征 | 第62-78页 |
一、中国信仰的历史形态及其信仰论争 | 第62-71页 |
二、西方信仰的历史形态及其特征 | 第71-77页 |
三、中西方信仰之差别分析 | 第77-78页 |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中信仰的表征 | 第78-86页 |
一、“人本”替代了“神本” | 第79-81页 |
二、科学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信念和信仰 | 第81-83页 |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崇高的信仰 | 第83-86页 |
第四节 现代信仰的生成机制与行为选择 | 第86-92页 |
一、信仰认同与信仰生成 | 第86-87页 |
二、信仰生成的心理机制: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信仰 | 第87-90页 |
三、行为选择与现代信仰生成 | 第90-92页 |
注释 | 第92-94页 |
第三章 现代性与信仰困境 | 第94-122页 |
第一节 现代性意蕴及其根本问题 | 第94-101页 |
一、现代性意蕴及多维视角 | 第95-98页 |
二、现代性的根本问题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现代性的信仰困境 | 第101-108页 |
一、自我中心主义之困 | 第102-104页 |
二、工具理性之困 | 第104-106页 |
三、物化状况之困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视野中现代性的叙述与批判 | 第108-114页 |
一、叙述和批判的逻辑起点:商品的神化 | 第109-110页 |
二、叙述和批判的核心:资本的逻辑 | 第110-112页 |
三、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之解:异化的扬弃 | 第112-114页 |
第四节 西方学者对走出困境的有益探索 | 第114-118页 |
一、关于现代性的重建方案 | 第114-116页 |
二、走出信仰困境的路径选择 | 第116-118页 |
注释 | 第118-122页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困境 | 第122-146页 |
第一节 现代中国及其现代性问题论争 | 第122-129页 |
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回溯 | 第122-126页 |
二、中国现代性问题争议的焦点 | 第126-129页 |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问题与现实选择 | 第129-136页 |
一、五四时期的信仰问题与现实选择 | 第130-132页 |
二、建国至文革时期的信仰问题与现实困境 | 第132-134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信仰问题 | 第134-136页 |
第三节 当前中国的信仰困境及其正确理解 | 第136-143页 |
一、对信仰困境的正确理解 | 第136-138页 |
二、信仰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138-140页 |
三、信仰困境对社会的四大危害 | 第140-143页 |
注释 | 第143-146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信仰塑造 | 第146-174页 |
第一节 信仰塑造的理念和原则 | 第146-154页 |
一、信仰塑造的理念 | 第146-150页 |
二、信仰塑造的原则 | 第150-154页 |
第二节 信仰塑造的时代内容 | 第154-163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 第154-158页 |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 第158-160页 |
三、理想人格的塑造 | 第160-163页 |
第三节 信仰塑造的路径选择 | 第163-170页 |
一、教育是信仰塑造的根本 | 第163-165页 |
二、制度是信仰塑造的保证 | 第165-167页 |
三、文化是信仰塑造的载体 | 第167-169页 |
四、觉醒是信仰塑造的实现 | 第169-170页 |
注释 | 第170-174页 |
结语 | 第174-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5页 |
后记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