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其他汽车论文

智能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概述第10-13页
  1.1.1 汽车与安全第10-11页
  1.1.2 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第11-12页
  1.1.3 汽车防撞安全系统第12-13页
 1.2 国内外汽车安全及智能汽车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ITS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我国ITS研究开始起步第14页
  1.2.3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16-17页
  1.3.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7页
 1.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行驶车辆时变动态环境模型第18-26页
 2.1 驾驶行为及驾驶过程状态信息第18-21页
  2.1.1 驾驶行为的三个阶段第18-19页
  2.1.2 驾驶行为特征第19-20页
  2.1.3 驾驶过程的状态信息第20-21页
 2.2 汽车行驶状态描述——汽车—环境特征模型第21-24页
  2.2.1 过程实时状态的描述第21-22页
  2.2.2 汽车——道路环境特征状态描述第22-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6页
3 安全驾驶——及时的感知(检测)和处理第26-35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安全行驶的表示第26-27页
 3.3 驾驶员环境感知和动作的时间特性第27-31页
  3.3.1 驾驶员对环境的感知反应时间第27-29页
  3.3.2 驾驶员的控制动作时间第29-30页
  3.3.3 行驶汽车的制动距离时间第30-31页
 3.4 基于时间的安全模型第31-34页
  3.4.1 安全行驶动态模型第31-32页
  3.4.2 基于时间的安全模型第32-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多智能主体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设计第35-51页
 4.1 引言第35-38页
  4.1.1 汽车主动安全第36页
  4.1.2 人工智能从产生式系统到Agents:向分布式计算进化第36-38页
 4.2 驾驶人员在行驶中的作用第38-39页
  4.2.1 人对动态环境的感知第38页
  4.2.2 驾驶人员对环境的感知是行驶安全的前提第38-39页
  4.2.3 行驶车辆对环境信息的机器获取和感知第39页
 4.3 基于智能主体技术的基本概念第39-42页
  4.3.1 智能主体(Agent)的概念第40-41页
  4.3.2 基于Agent系统第41页
  4.3.3 多智能主体系统(MAS,Multi-Agent System)第41-42页
 4.4 汽车行驶智能型主动安全系统第42-50页
  4.4.1 智能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第42-43页
  4.4.2 智能模拟技术与智能系统第43-44页
  4.4.3 智能型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结构第44-46页
  4.4.4 基于智能主体技术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实现第46-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基于Petri网建模的多智能体协同动态环境信息获取与处理第51-68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计时Petri网与有色Petri网第51-55页
  5.2.1 Petri网的基本概念第51-54页
  5.2.2 有色Petri网第54页
  5.2.3 定时Petri网第54-55页
 5.3 多智能体系统获取汽车行驶实时动态环境信息第55-66页
  5.3.1 环境信息获取的多智能体系统结构第55-56页
  5.3.2 基于计时受控有色Petri网的汽车主动安全动态模型第56-62页
  5.3.3 基于Petri网模型的多智能体协同求解第62-64页
  5.3.4 Petri网模型和多智能体的多线程技术实现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6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道路与障碍物检测第68-89页
 6.1 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第68-72页
  6.1.1 Marr的视觉计算理论第68-71页
  6.1.2 计算机视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难第71-72页
 6.2 图像的时频分析第72-74页
 6.3 一种基于边缘方向特征的道路检测第74-81页
  6.3.1 道路的3D视觉原理第74-76页
  6.3.2 基于Gabor小波滤波器的道路边缘检测第76-80页
  6.3.3 利用Hough变换提取道路边缘和弯曲方向第80-81页
 6.4 汽车行驶前方障碍物的视觉检测第81-88页
  6.4.1 障碍物实时检测第81-85页
  6.4.2 障碍物的单目视觉距离测量第85-88页
 6.5 几点认识第88页
 6.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7 汽车驾驶防撞报警专家系统第89-102页
 7.1 引言第89页
 7.2 汽车报警防撞专家系统结构第89-90页
 7.3 安全优先级与常规级任务求解第90-92页
 7.4 基于汽车-环境特征状态模型的知识描述第92-96页
  7.4.1 知识获取第92-94页
  7.4.2 知识表示第94-96页
 7.5 专家系统安全报警问题求解第96-101页
  7.5.1 基本概念第96-97页
  7.5.2 推理过程第97-98页
  7.5.3 推理控制策略第98-100页
  7.5.4 系统的推理策略第100-101页
 7.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8 基于KDD的汽车驾驶行为发现第102-115页
 8.1 引言第102页
 8.2 KDD技术概述第102-104页
  8.2.1 KDD的概念第102-103页
  8.2.2 KDD过程第103-104页
 8.3 驾驶行为与数据的有序组织第104-106页
  8.3.1 驾驶行为发现的关键第104页
  8.3.2 行驶数据描述第104-105页
  8.3.3 汽车行驶数据的统计模型第105-106页
 8.4 基于统计分析的驾驶行为发现第106-110页
  8.4.1 车距行为特征量的求解第106-108页
  8.4.2 驾驶车距数据的区间第108-109页
  8.4.3 驾驶车距数据的差异处理第109-110页
 8.5 算例及分析第110-114页
 8.6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结论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研究
下一篇:毛竹竹冠节肢动物群落及竹裂爪螨、竹盲走螨生物学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