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论文--国民党南京政府(1927年以后)论文

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

导论:关注弱势群体第1-13页
 一、社会分层与弱势群体第8-9页
 二、民国社会救济研究透视第9-10页
 三、研究目标、方法与意义第10-11页
 四、研究思路第11-13页
第一章 传统社会的社会救济第13-34页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第13-17页
  一、灾民第13-14页
  二、难民第14-15页
  三、游民第15页
  四、其他弱势群体第15-17页
 第二节 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第17-24页
  一、思想基础第17-20页
  二、消极救济思想第20-22页
  三、积极救济思想第22-23页
  四、慈善观念第23-24页
 第三节 古代社会救济第24-34页
  一、国家救济:荒政第24-25页
  二、民间社会:慈善救济第25-26页
  三、血缘、地缘组织:恤贫济弱第26-29页
  四、传统向现代社会救济的转变第29-31页
  五、传统社会救济特点第31-34页
第二章 现代社会救济制度的确立第34-69页
 第一节 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第34-40页
  一、民国贫穷问题第34-35页
  二、民国弱势群体第35-40页
 第二节 现代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第40-49页
  一、现代社会救济思想的理论渊源第40-43页
  二、现代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第43-46页
  三、现代社会救济思想形成中的特点第46-49页
 第三节 民国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的演变第49-53页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第49-50页
  二、国民政府时期社会救济行政体制的三次变革第50-53页
 第四节 社会救济立法第53-59页
  一、社会救济对象第53-54页
  二、社会救济内容、程序第54-55页
  三、社会救济经费第55-56页
  四、社会救济方法第56-57页
  五、社会救济管理第57-59页
 第五节 社会救济设施第59-69页
  一、政府兴办的救济设施第59-64页
  二、民间兴办的救济设施第64-69页
第三章 国民政府社会救济第69-101页
 第一节 灾民救济第69-78页
  一、救济程序第69-70页
  二、急赈第70-73页
  三、工赈第73-75页
  四、蠲缓第75-76页
  五、调粟第76-78页
 第二节 难民救济第78-83页
  一、救济目标与原则第78-79页
  二、紧急救济第79-80页
  三、运送配置第80页
  四、难民组训第80-81页
  五、生产救济第81-83页
 第三节 城镇失业救济第83-91页
  一、法律保护第83-84页
  二、消极救济第84-85页
  三、积极救济第85-91页
 第四节 不幸妇女救济第91-94页
  一、法律支持第91-92页
  二、院内外救济第92-94页
 第五节 安老恤残与救济特殊儿童第94-101页
  一、儿童救济原则第94-95页
  二、儿童救济设施、方式第95-96页
  三、难童教养第96-97页
  四、安老恤残第97-101页
第四章 民间社会互助共济第101-124页
 第一节 传统社会救济方式的延续第101-106页
  一、来自传统的救济设施第101-102页
  二、血缘组织救助功能的延续第102-104页
  三、地缘组织在继承中蜕变第104-106页
 第二节 慈善团体与慈善事业第106-116页
  一、民国慈善团体概述第106-109页
  二、慈善团体与政府互动第109-111页
  三、慈善团体活动分析第111-116页
 第三节 民间社会互助方式的扩展第116-124页
  一、乡村社会互助之风第116-119页
  二、都市中的互助共济第119-122页
  三、城乡互助之异第122-124页
第五章 民国社会救济反思第124-130页
 第一节 社会救济对民国社会影响第124-126页
  一、推动社会保障第124-125页
  二、缓解社会风险第125页
  三、促进社会成长第125-126页
 第二节 民国社会救济特点与启示第126-130页
  一、民国社会救济特点第126-127页
  二、历史启示第127-130页
附录第130-139页
 Ⅰ、民国社会救济主要法规第130-131页
 Ⅱ、各地方救济院规则第131-135页
 Ⅲ、救灾准备金法第135-136页
 Ⅳ、社会救济法第136-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粗集理论的若干技术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