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概述 | 第11-17页 |
(一)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 第11-13页 |
1.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概念 | 第11-12页 |
2.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特征 | 第12-13页 |
(二)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功能 | 第13-15页 |
1. 固定证据 | 第14页 |
2. 整理争点 | 第14页 |
3. 促进和解 | 第14-15页 |
(三) 民事审前程序的价值目标 | 第15-17页 |
1. 程序公正 | 第15-16页 |
2. 程序效率 | 第16页 |
3. 程序效益 | 第16-17页 |
二、外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17-20页 |
(一) 美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17-19页 |
1. 诉答程序 | 第17-18页 |
2. 证据开示 | 第18页 |
3. 审前会议 | 第18-19页 |
(二) 德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 第19-20页 |
1. 诉答阶段 | 第19页 |
2. 准备阶段 | 第19-20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现状 | 第20-21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 第21-23页 |
1. 程序功能上的比较 | 第21-22页 |
2. 诉答阶段的比较 | 第22页 |
3. 准备阶段的比较 | 第22-23页 |
4. 法官角色的比较 | 第23页 |
(三)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存在的缺陷 | 第23-25页 |
四、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 | 第25-32页 |
(一) 完善审前程序所涉及的主要事项 | 第25-26页 |
(二) 审前程序的程序制度完善 | 第26-29页 |
1. 完善诉答制度 | 第26-27页 |
2. 完善证据披露与证据交换制度 | 第27-28页 |
3. 建立民事诉讼失去权制度 | 第28-29页 |
(三) 审前程序主体制度完善 | 第29-31页 |
1. 明确主持审前程序的主体 | 第29-30页 |
2. 明确法官建立法官的释明权 | 第30-31页 |
(四) 审前程序工作方式制度完善 | 第31-32页 |
1. 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31-32页 |
2. 建立审前调解制度 | 第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致谢 | 第38-40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