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引言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材料 | 第25-28页 |
·病料来源 | 第25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5页 |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参考菌株 | 第25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5-26页 |
·RA16S rRNA基因PCR特异性引物 | 第26页 |
·RA16S rRNA基因PCR通用引物 | 第26页 |
·RA cam基因PCR引物 | 第26页 |
·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 | 第26-27页 |
·RA 1型阳性血清 | 第27页 |
·抗生素药敏试验纸片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方法 | 第28-35页 |
·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8页 |
·鸭疫里氏杆菌PCR方法的建立 | 第28-29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生化试验鉴定 | 第29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运动性试验 | 第29-30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 第30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16S rRNA基因扩增与测定 | 第30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动物回归试验 | 第30-31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cam基因的扩增与测定 | 第31-33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33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34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强毒株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34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弱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49页 |
·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培养 | 第35页 |
·RA分离株的菌体形态和菌落培养特征 | 第35页 |
·病死鸭的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情况 | 第35页 |
·鸭疫里氏杆菌PCR方法的建立 | 第35-38页 |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PCR方法的特异性测定 | 第36页 |
·PCR方法的敏感性测定 | 第36-37页 |
·RA分离株PCR方法鉴定 | 第37页 |
·临床病料中RA的检测 | 第37-38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生化试验鉴定 | 第38-39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运动性试验 | 第39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 第39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16S rRNA基因扩增与测定 | 第39-42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动物回归试验 | 第42-44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cam基因的扩增与测定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44页 |
·8株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cam基因序列测定 | 第44-45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45-46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6-47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强毒株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47-48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弱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 | 第48-49页 |
·RA分离弱毒株的初步筛选 | 第48页 |
·RA弱毒株最佳免疫剂量的选择结果 | 第48-49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49-53页 |
·PCR快速检测鸭疫里氏杆菌的临床应用意义 | 第49页 |
·安徽省部分地区鸭疫里氏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优势血清型 | 第49-50页 |
·16S rRNA基因在微生物种群分析方面的作用 | 第50页 |
·RAcam基因与RA毒力强弱的相关性 | 第50-51页 |
·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药物感受性分析 | 第51页 |
·制备弱毒疫苗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