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化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词表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1页
   ·引言第15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五个层次第15-16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化研究进展第16-31页
     ·蛋白质层次第17-20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层次第20-22页
     ·模体、模块层次第22-24页
     ·网络层次第24-29页
     ·小结和展望第29-31页
   ·论文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31-33页
 参考文献第33-41页
第二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化过程中成簇节点添加的网络模体角度的证据第41-65页
   ·引言第41-42页
   ·材料和方法第42-46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第42页
     ·酵母蛋白质复合物第42-43页
     ·蛋白质年龄评估第43-44页
     ·网络模体和进化模体模式第44-45页
     ·随机年龄安排和经验P 值第45页
     ·酵母蛋白质功能注释第45-46页
     ·酵母蛋白质进化速率计算第46页
   ·结果第46-57页
     ·相同和不同年龄类蛋白质之间形成模体的趋势第46-50页
     ·拓扑和生物学功能对模体成员共起源的影响第50-55页
     ·由相同年龄类蛋白质所组成的模体中蛋白质的进化速率和功能第55-57页
   ·讨论第57-61页
     ·成簇节点添加的网络模体角度的证据第57-59页
     ·“近期旁系同源”对成簇节点添加问题的影响第59-60页
     ·成簇节点添加的蛋白质复合物角度的证据第60-61页
     ·功能约束可能是成簇节点添加背后潜在的驱动力第61页
   ·小结第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第三章 自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系统研究和预测第65-89页
   ·引言第65-68页
     ·自相互作用蛋白质第65-67页
     ·本章研究思路第67-68页
   ·材料和方法第68-74页
     ·整合的人和酵母的自相互作用蛋白质数据集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第68-69页
     ·人自相互作用蛋白质黄金标准阳性和阴性数据集第69-70页
     ·人代谢与信号转导网络第70页
     ·人看家基因、人癌症相关基因和酵母必要基因第70页
     ·线虫和果蝇的自相互作用蛋白质数据和直系同源数据第70-71页
     ·结构域相互作用数据第71页
     ·蛋白质结构域数据和蛋白质序列无序性预测第71-72页
     ·网络拓扑指标计算第72页
     ·人和酵母蛋白质进化速率计算第72-73页
     ·朴素贝叶斯模型第73-74页
     ·ROC 曲线和5 倍交叉验证第74页
   ·结果和讨论第74-83页
     ·自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系统研究第74-79页
       ·蛋白质序列方面第74-75页
       ·功能方面第75-76页
       ·进化方面第76-78页
       ·网络拓扑方面第78-79页
     ·人自相互作用蛋白质预测第79-83页
       ·模式生物自相互作用蛋白质第79-80页
       ·结构域相互作用第80-81页
       ·网络拓扑结构第81-82页
       ·基于朴素贝叶斯方法整合三证据的自相互作用蛋白质预测模型第82-83页
   ·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第四章 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人类肝脏细胞器蛋白质组功能挖掘第89-109页
   ·引言第89-91页
     ·人类肝脏细胞器蛋白质组研究第89页
     ·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基因功能预测第89-90页
     ·本章研究思路第90-91页
   ·材料和方法第91-95页
     ·整合的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第91-92页
     ·整合的亚细胞定位数据第92-93页
     ·整合的肝脏表达基因列表第93-94页
     ·人类肝脏特异表达基因、肝脏疾病相关基因和具有肝脏表型的基因列表第94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为基础的HLOP 基因功能预测第94-95页
     ·超几何分布检验第95页
   ·结果第95-105页
     ·HLOP 在各细胞器中鉴定到的新定位基因第95-96页
     ·基于人类肝脏细胞器蛋白质相互作用子网的HLOP 基因功能预测第96-103页
     ·HLOP 基因功能预测的初步筛选结果第103-105页
   ·讨论第105-106页
   ·小结第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全文总结第109-111页
附录第111-139页
 附录1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DIP_YEAST_CORE 中5 节点模体的分析结果(附表1~附表3)第111-115页
 附录2 不同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集中相同和不同年龄类蛋白质之间形成模体的趋势(附表4~附表11)第115-120页
 附录3 网络DIP_YEAST_CORE 中,拓扑和功能对模体成员蛋白质共起源的联合约束(附表12)第120-123页
 附录4 当酵母蛋白质被分成10 个年龄类时,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DIP_YEAST_CORE 的分析结果(附表13~附表20)第123-129页
 附录5 当酵母蛋白质被分为3 个年龄类时,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DIP_YEAST_CORE 的分析结果(附表21~附表28)第129-134页
 附录6 当核糖体蛋白质被去除后,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DIP_YEAST_CORE 的分析结果(附表29~附表36)第134-139页
综述和论文全文第139-161页
个人简历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百日咳鲍特氏菌分子鉴定、基因组多态性与微进化的研究
下一篇:长双歧杆菌NCC2705果糖ABC转运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