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孔隙网络模型渗流机理算法及软件研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逾渗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 ·点键逾渗 | 第13页 |
| ·逾渗临界值 | 第13页 |
| ·可进入度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三维孔隙网络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15-20页 |
| ·静态与动态网络模型 | 第15-16页 |
| ·孔隙网络空间的参数 | 第16页 |
| ·孔隙喉道的几何特征 | 第16-17页 |
| ·孔隙喉道的分布特征 | 第17-20页 |
| ·分布函数 | 第17-18页 |
| ·分布函数适应性分析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孔隙空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 | 第20-31页 |
| ·模型类型 | 第20页 |
| ·渗流机理及入口毛管压力 | 第20-26页 |
| ·活塞式排液(油驱) | 第21-22页 |
| ·活塞式吸液(水驱) | 第22-23页 |
| ·卡断式吸液(水驱) | 第23-24页 |
| ·孔隙填充(水驱) | 第24-26页 |
| ·相域、相体积、相饱和度 | 第26-27页 |
| ·压力分布 | 第27-28页 |
| ·导流率计算 | 第28-31页 |
| ·单相流体的导流率 | 第28-29页 |
| ·中心位置流体的导流率 | 第29页 |
| ·角隅位置流体的导流率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单相和两相渗流的宏观描述 | 第31-36页 |
| ·绝对渗透率 | 第32-33页 |
| ·毛管压力 | 第33-35页 |
| ·初次排液的算法步骤 | 第33-34页 |
| ·吸液过程的算法步骤 | 第34-35页 |
| ·相对渗透率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构建空间模型 | 第36-39页 |
| ·构建空间矩阵 | 第36页 |
| ·数据基础准备 | 第36页 |
| ·模拟算法步骤 | 第36-37页 |
| ·空间模型生成数据 | 第37-39页 |
| ·文件node1.dat 的结构 | 第37页 |
| ·文件Node2.dat 结构 | 第37-38页 |
| ·文件link1.dat 结构 | 第38页 |
| ·文件link2.dat 结构 | 第38-39页 |
| 第六章 应用网络模型分析水驱开发效果 | 第39-47页 |
| ·配位数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孔喉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形状因子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喉道半径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喉道长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模拟算法代码 | 第52-60页 |